文 | 黄锦辉
在大学的商业行政(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学科中“商务流程改进”(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BPI)是基本入门课程。企业利用“商务流程改进”达到更高效的营运结果,有系统地组织及改善潜在的工作流程。这做法衍生出“商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及“商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流程改进对企业营运非常关键,赋能企业提质提效、开源节流。专家指出若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把成本和循环时间降低90%,以及把质量提升60%。
实践“商务流程改进”,企业必须适时地(例如每年一次)检视目标商务计划的效能,针对其表现作优化,例如削减或增加资源、关闭或扩充流程。
近年世界各地均推动数码经济,香港亦非常积极。然而,在当前数码世界中,商务环境复杂多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适时地进行“商务流程改进”对企业尤其重要。
以发展“数码经济”为目标,今届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创新科技,过去几年投资超越2000亿元,推出多项相关的创科计划。
为确保计划能够有效地加强创科界中官、产、学、研、投各持份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以及整体的综合生产力,来全力推动香港经济发展,政府持续进行“商务流程改进”,不时对各项计划的效能作评估及优化,并定期向立法会汇报。笔者非常认同这做法,以下是几个近期发生的例子:
例子一:“汽车科技研究中心”(APAS)由2006年起独立运作,但政府为更有效发挥其科研能力及商业潜质,于2012年将APAS并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成为其辖下部门,但财政独立于HKPC,并仍由政府资助其营运开支。政府更计划于明年4月进一步把APAS全面并入HKPC,由HKPC负责中心的营运开支。通过HKPC广泛的业界网络及多元技术能力,与APAS合并可产生协同效应,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令香港可以更加有效和灵活地配合新能源及汽车科技的发展布局,促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例子二:为落实《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所提出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建议合并两所分别于2000年及2006年成立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及“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NAMI),期望达到协同效应,更加善用两院资源,协助港澳大湾区业界利用创新科技转型,预计将于2025/26年度内开始启动合并的过渡安排。
例子三:政府于2016年底推出“科技券”计划,以配对方式资助本地企业(机构)使用科技服务和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及将业务流程升级转型。
据报,截至11月,计划已批出37059宗申请,资助总额接近66亿元。经研究后,政府认为“科技券”已达至其最初设立的目的;再者,多个政策局及部门因应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或业务需要分别推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资助计划。因此,政府将停止接受“科技券”的新申请。
除了节流之外,政府在创科发展方面亦不忘开源。近年,政府推出“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产学研1+”(RAISE+)及“创科产业引导基金”3个促进创科发展计划,各投资100亿元,合共300亿元。表面看来,它们是为资助产、学、研各界在创科协作而设,分别著重提升科研(上游)、转化(中游)、创投(下游)等关键工作的效率及“投资回报率”(ROI)。笔者当然乐见政府加大投资创科,这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大有帮助。然而,”饼做大了“,政府是否有足够专业人手分担审批申请、检测进度、验收成果等项目管理工作呢?近期,业界有不少声音指出政府资助项目的管理流程不够清晰,而且时间冗长,若不改善,项目效果难以彰显,既拖延项目进度,亦影响产、学、研、投合作伙伴的关系。政府对此不容掉以轻心。
适逢政府正在为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进行咨询,就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政府重新审视创科资助及投资活动的管理结构,有必要时扩充管理专才团队,提升政府对推动创科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