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玖:从「北溪2号」事件看美俄 欧洲能源战略博弈及其影响
王玫玖 |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 「北溪2号」是一条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从提出、立案到兴建,一路遭遇各种波折,更因被严重破坏发生泄漏而引起世界关注。这个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跨境跨国重大天燃气管道项目,早已超出了能源供需范畴,背后是大国围绕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展开的激烈博弈和竞争。 2022年9月27日,受俄乌军事冲突影响,命运多舛的横跨俄欧的「北溪2号」(包括「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以下简称「北溪2号」)意外受到人为严重破坏发生泄漏。这个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跨境跨国重大天燃气管道项目再次受到全球关注,进一步加剧了美俄围绕「北溪2号」管道建设问题的地缘政治博弈,更增添了「北溪2号」的未来变局与迷局。事实上,「北溪2号」从提出、立案到兴建整个过程,就充满了美俄在欧洲的能源战略博弈与较量。这一事件与俄乌军事冲突、美西方对俄能源经济制裁一起,正深刻改变著俄欧能源供需格局与俄欧政治格局,强化了美国对欧洲能源、经济与安全的进一步控制,同时影响到欧洲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北溪2号」是俄欧能源供需结构互补与能源合作的产物 2022年9月,「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出现多处泄漏(图:新华社)能源尤其是传统的油气能源,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与国际地缘政治存在复杂关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此尤为重视。俄罗斯是传统的能源净出口大国,拥有全球约21%的天然气与约5%的石油储量。欧盟能源储量则非常有限,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的1.7%与0.7%。俄乌军事冲突前,欧盟能源供结构是石油产品占37%、天然气占24%、可再生能源占17%、核能占13%、固体化石燃料占12%,其中自产能源占42%、进口能源占58%,欧盟对外能源进口依赖严重。俄欧各自能源储量与需求决定了双方在能源合作问题上易达成共识,也是促成「北溪2号」项目落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严重,俄罗斯是欧盟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国。2018年欧盟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源中,俄罗斯分别占27.3%和40.5%,进口量分别达1.49亿吨标油和4,740万吨标油。由于荷兰、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天然气产量呈下降趋势,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持续增加,由2014年的1,152亿立方米升至2017年的1,632亿立方米,占欧盟天然气消费量比例高达35%。同时,俄罗斯能源企业与欧洲商界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意参与「北溪2号」建设的欧洲企业均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长达数十年的合作伙伴,这也促进了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上份额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北溪1号」运载力,建造「北溪2号」的构想应运而生。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欧洲约10%的天然气需求,特别是每年可向德国输气550亿立方米,这也是德国态度最积极主动的重要原因。 「北溪2号」建设深受地缘政治和域外国家介入的影响 「北溪2号」从一开始就面临相当复杂的国际环境,除天然气供应国、过境国和消费国之间相互关系外,一些域外国家也深度卷入了这场能源博弈之中,其建设过程受美国、俄罗斯、欧盟以及乌克兰等多国各自经济利益、能源外交和政治立场制约与影响。现行欧俄之间的油气输送需要过境多个中东欧国家,不菲的过境费用和动荡的地区情势增加了俄罗斯向欧洲供气的风险。据统计,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需要每年向乌克兰支付数十亿美元管输费,2016年1月,乌克兰又将俄天然气过境费用提高一半,达到4.5美元/千立方米,与10年前相比涨幅超过310%。「北溪2号」项目建成后,俄罗斯不必再通过乌克兰和波兰,过境费用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免除。因此,俄罗斯认为乌克兰是横亘在俄欧能源合作道路上最大障碍之一,只有摆脱对乌克兰过境依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俄乌冲突给欧洲能源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尤其是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影响深远,克里米亚问题强化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敌对与抗拒心态,加速了乌克兰向欧盟与北约的靠拢,俄罗斯也因克里米亚问题受到了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俄乌政治关系及能源过境风险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寻找和建设新管道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溪2号」可以被看作是俄罗斯为摆脱乌克兰与波兰等部分东欧国家制约,取得对欧输气控制权的重大战略考虑。 欧洲复杂地缘政治与美俄能源激烈博弈影响「北溪2号」建设进程 「北溪2号」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提出,原计划到2019年年底竣工,但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阻碍和困难,波折不断。自项目启动之后,欧盟内部的争论渐趋激烈,甚至有多国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反对意见,最终导致法国恩基集团(Engie)、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OMV)、荷兰皇家壳牌(Shell)、德国尤尼佩尔(Uniper)和德国温特沙尔天然气公司(Wintershall)等5家欧洲公司并未按原计划入股「北溪2号」。然而,德国因能源严重短缺与经济发展需要,一直极力主导与推动该项目,其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与默克尔均做出巨大努力,使得这一项目在争议中前行。2017年4月,上述5家欧洲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最终签署了「北溪2号」融资协议。2018年6月初,「北溪2号」已获得除丹麦外,德国、芬兰和瑞典在其专属经济区建设和运营的许可。丹麦在「北溪2号」问题上前后摇摆。2017年,丹麦国会声明「政府可以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为由阻止『北溪2号』项目通过丹麦领海」,表现得比较消极。随著项目开始在波罗的海启动铺管作业,丹麦态度又发生改变。2019年10月底,当项目进度超过80%时,丹麦政府最终向其发放了通行证,这也意味著项目的最后障碍被排除,「北溪2号」管道丹麦段在搁置两年后终于动工建设。美国的制裁又给该项目蒙上了一层迷雾。2019年末,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对参与「北溪2号」项目的施工方企业进行制裁,导致参与建设的瑞士全海洋公司(Allseas)退出,丹麦专属经济区的最后一段管道铺设被暂停。同年12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电话会议,双方重申继续支持「北溪2号」项目。俄方也针对该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改组和试验,并于2020年12月恢复了管道建设。美国则采取新一轮针对性制裁,使得欧洲多家参与「北溪2号」建设的公司陆续停工,管道建设又一次被中断。随后各方就「北溪2号」最后建设展开博弈。首先是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妥协。尽管美国认为此项目是俄罗斯推行的地缘政治项目,将增加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增大欧洲能源安全风险,但拜登上台后为修复与欧洲盟友关系,特别是争取德国,在2021年5月出访欧洲前宣布豁免对参与「北溪2号」的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公司制裁。其次美德也对乌克兰做出了承诺,共同支持乌在2024年后继续保持天然气过境国地位,德国将尽力促成俄乌两国将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的协议延长10年。此外俄罗斯也做了适当让步与妥协,2019年底与乌克兰签署了继续通过乌境向欧盟供应天然气的五年期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也承诺向乌克兰国家天然气公司支付 29亿美元赔偿。虽历经一次次重大波折,「北溪2号」依旧在波折中前进。2021年9月10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北溪2号」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计划于年底开通运行。2022年1月26日,「北溪2号」正式在德国注册成立营运公司。但此时国际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俄乌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对俄更加强硬,对「北溪2号」态度再次发生转变,表示将继续对「北溪2号」实施制裁。 围绕「北溪2号」爆炸案引发的舆论战更增项目建设变数 2022年初,俄罗斯宣布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挺乌反俄」,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北溪2号」首当其冲,本来已完工即将输气的工程再次陷入停顿与困境。2022年9月27日,位于瑞典与丹麦专属经济区内的「北溪1号」、「北溪2号」的四处管道相继发生爆炸泄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立即引发激烈的「口水战」。美国与部分欧洲国家第一时间指责是俄罗斯所为;俄罗斯则直指美国,认为美国嫌疑最大,俄总检察长要求以「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罪名立案调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嫌疑最大,分析只有美国有策划实施爆炸的能力与可能。特别是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于今年2月8日发表长达5,000多字的《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长篇报道,详细分析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背后由美国安全与情报部门策划、拜登总统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实施、挪威军方配合的全过程,将舆论矛头直指美国。面对这一世界性大新闻,各方的反应耐人寻味。美国政府立即予以否定并进行了反驳,但无法取信于国际社会,美国依然被认为是最大「嫌疑犯」。随后,美德媒体同时报道北溪管道炸毁与美、俄、乌政府无关,而是一个亲乌政府的乌民间组织所为。由于报道没有可靠信息源,并不为外界所认同,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民间组织不可能有能力在北约控制的海域进行这样大难度的海下破坏行动,反而指责美国有操纵媒体转移视线之嫌。更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这一重大国际公共安全事件,参与调查的丹麦、芬兰、德国等不仅继续将利益受损最大的俄罗斯排除在调查之外,而且至今不公布调查资料,引起各方怀疑和猜测。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应俄罗斯要求召开会议,围绕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展开辩论,但至今在美国的干扰下无法展开独立调查,「北溪2号」爆炸案或将成为又一历史悬案。 俄乌军事冲突与「北溪2号」爆炸案叠加,深刻影响美俄欧洲能源供需格局与欧洲地缘政治发展 俄乌军事冲突与美欧对俄罗斯一波接一波的能源、贸易、金融等制裁,不仅对欧洲能源供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深刻改变了美俄在欧洲的能源战略博弈格局,以及欧洲地缘政治态势。北溪管道被炸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俄乌军事冲突事件的外溢,以及美俄在欧洲进行能源争夺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延续。经过多番争夺,如今美国已经达到战略目标:基本上切断了俄欧能源合作,尤其是俄德能源战略合作,实现了美国期待的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目标,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能源的重要供应者,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同时通过全面援助乌克兰,彻底消耗俄罗斯,极大改变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一是俄罗斯在美俄欧洲地缘政治较量与欧洲能源博弈中受到重创。俄罗斯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让俄乌关系及俄与北约关系陷入更大战略困境,目前仍看不到和平解决的曙光。俄罗斯被拖入一场持久消耗的僵局之中,严重影响俄罗斯大国地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短短一年多时间,俄罗斯不仅在国际社会的处境更加孤立,而且遭遇能源发展战略与对外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俄对欧洲油气出口大幅下滑,基本上失去了传统的欧洲能源市场,只好将出口份额转向中国、印度等地。目前俄罗斯对欧盟原油出口比重大幅降为4%,天然气供应也降到19%,已落后于挪威的近31%与美国的近20%。同时,俄罗斯尝试在土耳其建设欧洲最大天然气供应枢纽,但因土耳其大地震而受到影响。可以说,俄罗斯在美俄欧洲能源战略博弈中处境十分不利,基本上输掉这场赛局。二是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新的最大能源供应者,并进一步强化了对欧洲政治安全控制。在俄罗斯受美欧制裁背景下,欧洲出现严重能源紧缺,美国加大了对欧洲能源出口,而且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成功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据欧盟最新统计数据,到2022年底,俄罗斯对欧盟原油的出口比重从俄乌冲突前的31%降为4%,而美国则从13%上升为18%,是俄罗斯的5倍以上,美国正式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最大原油供应国。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北约对俄进行制裁与遏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对北约、欧盟的控制,重塑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三是欧洲虽然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但能源供应价格上涨,经济发展压力倍增。欧洲努力拓展能源供应来源,在大幅增加美国能源进口的同时,北欧国家也成为重要能源来源地,同时积极扩大与非洲等地能源开发与合作。但这些做法仍难以有效解决能源短缺及能源价格上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欧洲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欧洲多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包括反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并扩大战争,法国民众更抗议要求法国政府退出北约,捷克与奥地利等国民众游行反对美国霸权甚至要求制裁美国等等。另外,欧洲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与中国低价工业品时代可能宣告结束,将进入能源价格高企、工业企业竞争力下降、企业出走与经济衰退的时代,德国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四是对欧洲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北约是冷战后唯一存在的军事安全集团,俄乌军事冲突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北约的控制,并将北约的触角向亚太延伸,成为严重影响全球与地区安全稳定的因素。美国还通过对欧洲能源控制,进一步强化了对欧洲的安全控制,欧洲追求的自主性受到遏制。美俄欧洲能源战略博弈、美欧对俄能源贸易金融制裁与「北溪2号」爆炸事件,对中国重新认识国际政治发展格局、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等,具有重大启迪意义。中国应借此重新审视当今国际关系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更加关注地缘政治发展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更加关注国家能源安全与国际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保障,积极推进国际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安全,更加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3-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