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峰 | 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署理会长
由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制定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全面展开,具纲领性地位,是一部「以结果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创科发展战略,在集成香港创科优势基础上,体现顶层设计、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续性,贯彻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相结合的执政新思维,对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制造业阙如导致香港经济民生
深层次问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促进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和以制造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宪制性要求。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中,发展是重要一维。香港基本法第五章「经济」第118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经济和法律环境,鼓励各项投资、技术进步并开发新兴产业。」要求政府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方面应当积极有为。第119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适当政策,促进和协调制造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运输业、公用事业、服务性行业、渔农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并注意环境保护。」从产业政策的指向上将制造业排在香港各行业之首,亦符合企业发展趋势。
为何基本法特别对创科产业和以制造业为首的产业多元发展方面做如此规定?这是由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的。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腾飞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时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30%以上,是香港经济结构中最具产业链带动效应和就业贡献率的产业。事实上,如果不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就不会有「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奇迹。从那时起,「亚洲四小龙」开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体,收获全球科技与制造业转移红利,逐步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球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产业蓬勃兴起。随著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制造业「北上」,形成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前店后厂」分工模式。在当时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具有合理性,克服了香港面临的土地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困难,同时珠三角地区又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双赢。但是,这也造成香港制造业「空心化」,与制造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也没有在香港得以保留。与此同时,港英政府以所谓「积极不干预」哲学为借口,对香港本地和「北上」的制造业企业疏于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与扶持。令人遗憾的是,回归后的香港特区政府也没有及时和成功地制定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种种原因之下,香港多次错失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多元发展的契机。其中一个严重失误是任由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锐减到低于1%,失去了以创新提升「香港制造」品牌并向高增加值制造业迈进的时代良机,抱恨于未能造就引以为傲的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龙头和创科产业生态链。
与香港同期实现经济起飞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科产业,现代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今皆在20%以上,都孕育出足以傲视全球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生态。以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较香港小很多的新加坡为例,在精密制造、电子、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这四大出口部门中,新加坡生产了占全球市场份额60%的基因晶片、20%的半导体设备、全球前10大药物中的4种药物,并成为全球十大化工中心之一。
制造业阙如的香港最终形成了金融独秀、地产虚胖、传统产业停滞的失衡经济基础,进而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增长动能匮乏、青年缺乏生机和希望等经济民生深层次问题。积极有为产业政策的缺位,造成香港经济基础同基本法对发展多元经济和促进创科新产业的宪制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衍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令各种政治操弄和外部干预势力乘虚而入,甚至损害「一国两制」上层建筑的稳定和安全。
《创科蓝图》全面展开香港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愿景
随著香港新选举制度的确立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成立,香港经济发展受破坏和阻碍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令「上层建筑」中与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兑现竞选承诺,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在上任百日之际,发表以「为市民谋幸福 为香港谋发展」为主题的施政报告。施政报告登高望远,凸显顶层设计。为了对接国家战略,增强香港发展动能,提出加强「八大中心」建设,发挥香港在新时代「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包括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的同时,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中,关于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去年年底推出了具划时代意义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创科蓝图》)。
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制定的《创科蓝图》,将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全速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全面展开。《创科蓝图》具纲领性地位,是一部「以结果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创科发展战略,在集成香港创科优势基础上,体现顶层设计、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续性,贯彻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相结合的执政新思维,对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五至十年,《创科蓝图》所引领的香港创科新政将会赓续推进,不断开花结果。
《创科蓝图》凸显的是「发展」这个终极关怀,并回归「经济基础最终起决定性作用」,以国家赋予香港的新定位——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愿景,肩负起四大发展使命,即「发展多元经济」「创造优质职位」「提升生活质素」「贡献国家所需」,以创科发展深刻回应香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时代要求。这也正是回应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同时,香港创科新政亦顺应世界创科与经济潮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所需,发挥香港作为中国参与世界先进产业布局和分工的重要创新基地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创科发展不单止是香港的事,也是整个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事,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大局。
《创科蓝图》最令人鼓舞之处在于全面系统规划了香港创科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策略重点。它以「四大发展方向」架构起香港创科发展的战略格局,循四条发展路线,即「完善创科生态圈 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 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全面开拓香港创科发展战略版图。
《创科蓝图》以「八大重点策略」及其统筹的16项目标、42项政策建议,将上述四大「发展方向」路线和方针具体落实,全面系统推进香港的科研、产业、人才及创科文化发展,并推进香港创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拓展环球创科合作。《创科蓝图》尤其以新治理模式和产业政策为引领,著重完善创科生态圈、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及实现「新型工业化」,支持初创和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创科人才高地。为顺应全球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发展大潮,《创科蓝图》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颇多著墨,在增进经济增长动能的同时,亦以增进市民福祉为依归。
香港完全具备
发展创科产业的能力
香港作为高收入经济体,缺乏科技创新及工业化能力将成为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挑战。从全球来看,创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驱动力。对于香港而言,香港法律与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业发达,工商服务业一流,拥有多家世界高水平大学,具有吸引全球人才的显著优势,完全具备发展创科产业的能力。香港还有相当数量的可用土地,发展创科产业在用地方面也是有保障的。需要看到,大力发展创科产业也有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的金融、贸易、物流和工商服务业发展以及吸引高端人才,从而增强香港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此外,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香港创科发展对于提升香港在大湾区和国家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国家赋予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新定位的意义所在。
当前窒碍香港创科发展的种种「软」「硬」束缚和阻隔仍有待解除,香港创科产业及新型制造业由占GDP的1%回升到5%或以上乃至直追其他发达经济体,仍是相当大的挑战。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各界需要一股「敢于胜利」的决绝之志,同心聚力、团结奋斗,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全国各地的利益相关方紧密协作,才能为香港创科发展创出新天地。
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考察香港科学园时指出,特区政府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把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并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著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创科发展以独特的制度优势,包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体系相通的香港普通法制度、市场体系、营商环境、监管体制、多元文化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加上特区政府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引领,配合高效的市场运行,相信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创新科技及产业发展将出现「双向奔赴」和「双向融合」的趋势,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世界级创科生态集群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地成长、壮大。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3-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7/k88knHZJXKtLA09kI0ynOdjCBdtEcuAGykD.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张岩峰 | 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署理会长
由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制定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全面展开,具纲领性地位,是一部「以结果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创科发展战略,在集成香港创科优势基础上,体现顶层设计、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续性,贯彻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相结合的执政新思维,对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制造业阙如导致香港经济民生
深层次问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促进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和以制造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宪制性要求。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中,发展是重要一维。香港基本法第五章「经济」第118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经济和法律环境,鼓励各项投资、技术进步并开发新兴产业。」要求政府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方面应当积极有为。第119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适当政策,促进和协调制造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运输业、公用事业、服务性行业、渔农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并注意环境保护。」从产业政策的指向上将制造业排在香港各行业之首,亦符合企业发展趋势。
为何基本法特别对创科产业和以制造业为首的产业多元发展方面做如此规定?这是由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的。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腾飞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时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30%以上,是香港经济结构中最具产业链带动效应和就业贡献率的产业。事实上,如果不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就不会有「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奇迹。从那时起,「亚洲四小龙」开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体,收获全球科技与制造业转移红利,逐步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球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产业蓬勃兴起。随著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制造业「北上」,形成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前店后厂」分工模式。在当时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具有合理性,克服了香港面临的土地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困难,同时珠三角地区又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双赢。但是,这也造成香港制造业「空心化」,与制造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也没有在香港得以保留。与此同时,港英政府以所谓「积极不干预」哲学为借口,对香港本地和「北上」的制造业企业疏于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与扶持。令人遗憾的是,回归后的香港特区政府也没有及时和成功地制定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种种原因之下,香港多次错失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多元发展的契机。其中一个严重失误是任由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锐减到低于1%,失去了以创新提升「香港制造」品牌并向高增加值制造业迈进的时代良机,抱恨于未能造就引以为傲的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龙头和创科产业生态链。
与香港同期实现经济起飞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科产业,现代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今皆在20%以上,都孕育出足以傲视全球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生态。以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较香港小很多的新加坡为例,在精密制造、电子、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这四大出口部门中,新加坡生产了占全球市场份额60%的基因晶片、20%的半导体设备、全球前10大药物中的4种药物,并成为全球十大化工中心之一。
制造业阙如的香港最终形成了金融独秀、地产虚胖、传统产业停滞的失衡经济基础,进而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增长动能匮乏、青年缺乏生机和希望等经济民生深层次问题。积极有为产业政策的缺位,造成香港经济基础同基本法对发展多元经济和促进创科新产业的宪制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衍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令各种政治操弄和外部干预势力乘虚而入,甚至损害「一国两制」上层建筑的稳定和安全。
《创科蓝图》全面展开香港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愿景
随著香港新选举制度的确立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成立,香港经济发展受破坏和阻碍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令「上层建筑」中与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兑现竞选承诺,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在上任百日之际,发表以「为市民谋幸福 为香港谋发展」为主题的施政报告。施政报告登高望远,凸显顶层设计。为了对接国家战略,增强香港发展动能,提出加强「八大中心」建设,发挥香港在新时代「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包括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的同时,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中,关于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去年年底推出了具划时代意义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创科蓝图》)。
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制定的《创科蓝图》,将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全速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全面展开。《创科蓝图》具纲领性地位,是一部「以结果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创科发展战略,在集成香港创科优势基础上,体现顶层设计、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续性,贯彻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相结合的执政新思维,对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五至十年,《创科蓝图》所引领的香港创科新政将会赓续推进,不断开花结果。
《创科蓝图》凸显的是「发展」这个终极关怀,并回归「经济基础最终起决定性作用」,以国家赋予香港的新定位——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愿景,肩负起四大发展使命,即「发展多元经济」「创造优质职位」「提升生活质素」「贡献国家所需」,以创科发展深刻回应香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时代要求。这也正是回应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同时,香港创科新政亦顺应世界创科与经济潮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所需,发挥香港作为中国参与世界先进产业布局和分工的重要创新基地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创科发展不单止是香港的事,也是整个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事,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大局。
《创科蓝图》最令人鼓舞之处在于全面系统规划了香港创科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策略重点。它以「四大发展方向」架构起香港创科发展的战略格局,循四条发展路线,即「完善创科生态圈 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 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全面开拓香港创科发展战略版图。
《创科蓝图》以「八大重点策略」及其统筹的16项目标、42项政策建议,将上述四大「发展方向」路线和方针具体落实,全面系统推进香港的科研、产业、人才及创科文化发展,并推进香港创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拓展环球创科合作。《创科蓝图》尤其以新治理模式和产业政策为引领,著重完善创科生态圈、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及实现「新型工业化」,支持初创和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创科人才高地。为顺应全球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发展大潮,《创科蓝图》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颇多著墨,在增进经济增长动能的同时,亦以增进市民福祉为依归。
香港完全具备
发展创科产业的能力
香港作为高收入经济体,缺乏科技创新及工业化能力将成为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挑战。从全球来看,创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驱动力。对于香港而言,香港法律与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业发达,工商服务业一流,拥有多家世界高水平大学,具有吸引全球人才的显著优势,完全具备发展创科产业的能力。香港还有相当数量的可用土地,发展创科产业在用地方面也是有保障的。需要看到,大力发展创科产业也有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的金融、贸易、物流和工商服务业发展以及吸引高端人才,从而增强香港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此外,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香港创科发展对于提升香港在大湾区和国家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国家赋予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新定位的意义所在。
当前窒碍香港创科发展的种种「软」「硬」束缚和阻隔仍有待解除,香港创科产业及新型制造业由占GDP的1%回升到5%或以上乃至直追其他发达经济体,仍是相当大的挑战。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各界需要一股「敢于胜利」的决绝之志,同心聚力、团结奋斗,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全国各地的利益相关方紧密协作,才能为香港创科发展创出新天地。
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考察香港科学园时指出,特区政府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把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并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著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创科发展以独特的制度优势,包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体系相通的香港普通法制度、市场体系、营商环境、监管体制、多元文化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加上特区政府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引领,配合高效的市场运行,相信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创新科技及产业发展将出现「双向奔赴」和「双向融合」的趋势,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世界级创科生态集群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地成长、壮大。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3-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7/k88knHZJXKtLA09kI0ynOdjCBdtEcuAGyk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