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俊 |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
夏 楠 |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令个人精神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202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需要进一步将精神健康整合至医疗及其它服务体系,以回应社会持续增加的精神健康服务需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亦提出,政府会针对不同群组需要,提升社会精神健康水平。
港人精神健康引起关注
香港首家智慧医院(图:人民网)早前有研究显示,每七位香港人就有一位会经历一般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即香港有约一百万市民会经历一般精神疾病困扰。近年来,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状况更趋严重。自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进行了11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数调查」,2022年10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精神健康指数平均分为47.64,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订立的52分合格水平。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自2018年起,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状况已连续5年处于不合格水平。另一份2022年发布的研究结果亦发现,在1,000 名受访市民中,有近半数(49.4%)出现抑郁征状,显示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极需获得关注与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需求,香港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已不堪重负,难以持续提供相关服务。一方面,有机构在疫情期间针对18岁以上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出现焦虑或抑郁征状的受访市民当中,仅有不足两成愿意主动求助。结果揭示出现时的个案数字很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社区中可能尚有大量市民需要精神健康支援服务。另一方面,多年以来市民已经形成了直接向专科医生求医的习惯,令现有精神科专科服务超出负荷,轮候时间居高不下。研究显示,香港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一般精神疾病患者当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会选择精神科医生。医院管理局精神科专科门诊的稳定新症轮候时间中位数长达16至63个星期,最长轮候时间更可达至94个星期。过长的轮候时间令患者可能错过最佳诊疗时机,甚至引发其他身心疾病,为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更大的负担。
强化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硬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界各地政府需要对精神健康服务体系进行调整,将工作重心从医院转至社区,加强在社区环境为人们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并加强对其他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精神健康培训,以改善目前资源分配过度向医院倾斜、社区资源严重不足、医疗人手短缺、服务覆盖率低等弊端,以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当前,香港在社区层面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主要机构是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中心由社会福利署委托社福机构营运,从社区服务角度出发,以综合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包括心理咨询、个案辅导等。随著市民的精神健康支援需求日益增加,现有中心服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包括社工人手短缺、中心服务对象错配、中心空间有限,以及职员「实证为本」的介入培训不足等。另一方面,香港正持续推进医疗体系转型,将现行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体系,并在社区内提供全面、持续、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十八区建立地区康健中心/康健站。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载体,地区康健中心目前的服务范围主要聚焦身体健康相关服务,为市民提供如健康推广和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要实现在基层医疗层面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精神健康服务,政府未来需要重新审视综合社区中心的角色和功能,特别应考虑为职员提供更多以「实证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培训与支援,令中心可以提供更多相关服务。此外,政府可更善用地区康健中心,令其在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对地区康健中心营运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中心对提供精神健康支援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0%受访者认同地区康健中心在足够配套下,应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具体而言,各地区康健中心可在现有服务模式基础上全面加强精神健康服务元素,如在社区建立精神健康服务支援网络、为市民进行精神健康风险评估等,以全面发挥地区康健中心的地区枢纽角色。不仅如此,特区政府应考虑如何连接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和地区康健中心,在明确两者分工的同时建立伙伴关系,以共同面对解决社会上的精神健康危机。
优化精神健康服务软件
在全面提升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硬件的同时,政府亦需要多管齐下对现有精神健康服务进行改革,全面提升精神健康服务水平。
事实上,医院管理局精神科专科门诊病人当中有超过七成属于一般精神病患者,当中有部分患者经评估后,可能更适合在基层医疗层面多于在精神科专科门诊获得诊治。有研究显示,情况稳定的一般精神病患者,在社区获得由非专科医生及其他辅助专业人员提供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务后,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包括显著减轻患者抑郁与焦虑的程度、提高患者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减少患者使用医疗服务的次数等等。
医院管理局已在2022年第二季开始于港岛东及九龙中医院联网试行公私营协作计划,在精神科专科门诊引入「共同医治模式」,让病情稳定的患者到社区接受私营基层医疗服务。计划的开展确立了精神健康体系服务发展方向。医管局需应用策略性采购框架适时对计划的经验成效进行总结,如反应正面,应尽快将计划推展至其他医院,令更多一般精神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层面接受诊治。
实施分层护理模式
此外,政府可考虑通过开展分层护理服务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支援。分层护理服务可以根据市民不同精神健康状况,将市民按需要疏导至专科及非专科等不同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恰当程度的支援。
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如荷兰、挪威和澳大利亚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应用分层护理模式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务,而英国更是实践分层护理模式的典范。英国政府早在2008年便推出「心理治疗普及化计划」,并在2015年订立目标,希望全国15%(约90万)的一般精神病患者可以通过分层护理模式在基层医疗服务中获得相关精神健康支援。2019年英国政府更将这一目标提升一倍,希望在2023/24年每年服务188万患者。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服务的患者中,约有50%在接受较低强度、非专科的心理治疗后康复,超过65%的患者情况显著好转,显示非专科精神健康服务亦可为有需要的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香港亦有多个专业团体应用分层护理模式在社区为市民提供较低强度、非专科的心理治疗,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研究结果显示,56%接受服务的市民成功康复,64%的市民精神状况显著好转,显示分层护理模式在香港亦有实践的空间。
不仅如此,通过分层护理服务提供精神健康支援过程中可以善用非专科人手,有助减轻专科服务的负担,令专科服务资源可以集中提供给情况严重和病情复杂的市民,充分利用和有效分配有限的专科和非专科资源,缩短市民的轮候时间,令不同状况的市民都可及时获得所需要的服务。
精神健康是市民生活的根本,要真正走出疫情阴霾,提升精神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需要在硬件、软件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升级精神健康综合中心、地区康健中心精神健康服务的同时,优化现行精神健康服务模式,让市民更容易、更及时在社区得到精神健康支援。透过发展以基层医疗、社区服务为主导的精神健康体系,长远改变市民求医习惯,全面提升市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3-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