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坤 I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
近日,台湾前、现任领导人马英九、蔡英文分别到中国大陆与美国,前者行程的光明正大,与后者的低调隐晦形成鲜明对比。两条不同路线,也预示著台湾未来道路的可能走向。台湾民调结果显示,根据所属阵营对两者的支援程度不一,但在具体内容上可以看出,和平议题获得更多台湾民众的支援,在这一议题之中,更多台湾民众支援的是马英九方面。和平成为了台湾与台湾梦所追寻的主题。在中国梦实现之际,中国台湾梦也将构成中国梦的一部分,其具体内容可能是:缓和中美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一、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的
台湾战略
要探讨中国台湾梦(以下简称「台湾梦」),首先需要探讨台湾自身有哪些战略选择、明确台湾梦的内容符合台湾战略的走向,以此推断出台湾梦的可行性,推断出台湾梦的内容是所有战略选项当中的最佳战略选择。目前台湾研究的学者常使用战略三角理论,用以探讨在当前国际局势之下,台湾所处位置及可能战略选择。
战略三角理论,便是1980年代罗德明(Lowell Dittmer)提出、1990年代吴玉山及之后学者发展、1999年发展出三角架构中个别单元寻求角色地位提升之「个体战略三角理论」。其中,行为体追求的最佳状况,即罗曼蒂克型三角(Romantic Triangle)中的「枢纽」位置。同时,包宗和提出的「总体战略三角理论」,从个体论衍生出总体论观点,认为三边家族型三角是平衡度最高的类型,并研究了1999-2009年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下简称「美中台」)战略三角关系变化,作为总体论的实证个案。
在经典的个体战略三角理论中,存在三个皆关心自身利益的行为体,三个行为体之间形成三条关系,每一条关系及其对其他两条关系的影响,构成了三角理论的内容。其中两个行为体结成联盟,获得了影响目标行为体的能力,而目标行为体则受到联盟的制约。Lowell Dittmer提出六种角色(朋友、伙伴、孤雏、侧翼、枢纽、敌人)和四种战略三角理想类型:三边家族型(三个朋友)、结婚型(两个伙伴和一个孤雏)、罗曼蒂克型(两个侧翼和一个枢纽)、单位否决型(三个敌人),其构成三角关系与角色及量化赋值示意如图1所示。可以合理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任何处于战略三角博弈当中的行为体都会渴望提升自身角色,从而提高其报酬。根据理性主义精神,即利益极大化、代价极小化原则,诸角色收益为:枢纽大于朋友、伙伴大于侧翼、敌人大于孤雏。为了实现利益极大化,己方可以与另两方之间合作,例如孤雏可合作成为侧翼、再合作成为朋友、再成为枢纽;敌人合作成为伙伴、再成为枢纽。
在总体战略三角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战略三角各种类型的整体收益,以及整体收益在三方间的分配状况,总体战略三角理论包含了个体三角理论的考量。其中,整体收益,是指各三角类型资源竞争的氛围,基本假定为:整体收益越大,则各方获益的空间也越大,彼此间的竞争相对较小,战略三角体系的稳定度也较低。整体利益是以三方收益加总计算,有关整体收益分配状况、三方各自收益的多寡。其一,从个体战略三角理论来说,收益多寡取决于距离枢纽位置的距离,越近满意度越高,越接受现状,三角关系体系越稳定;其二,从己方与另两方收益的比较而言,落后越多越不满意,安全感越低,体系稳定性越低。
根据包宗和的总结,战略三角角色量化定位类型如图1所示,括弧中赋值代表各自角色收益。

(一)美国方面的战略三角分析
就美国方面而言,在个体三角理论视角下,美国会努力维持其枢纽角色,因而会希望美国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修好,形成友好关系,同时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会希望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敌对,自己成为枢纽角色、两岸成为侧翼角色,形成罗曼蒂克型战略三角。例如,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与美国建交,美国虽与台湾断交,但台湾的意识形态仍然接近美国,两岸之间未有较大缓和进展,美国成为罗曼蒂克型战略三角中的枢纽。
在总体三角理论视角下,两岸之间的关系最终会趋于友善,战略三角趋于均衡的三边家族型,中美台三方之间最终都是友善关系,形成理论上的均衡状态。例如,1998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两岸关系交恶;2000-2008年,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僵持对立,再次形成了以美国为枢纽的罗曼蒂克型战略三角;但2008年,国民党选举胜利后,两岸关系改善,又重新转变为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包括之后在美国两届奥巴马政府时期,三方基本上保持友善关系,而在特朗普及拜登时期,中美关系恶化,三边家族型均衡打破、战略三角趋于结婚型。
总体来看,美国在罗曼蒂克型战略三角中的枢纽位置获得的绝对收益更多,而该位置与结婚型战略三角中的伙伴位置获得的相对收益同样多。无论如何,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美国都更乐意看到两岸之间的关系交恶,仅在总体三角理论视角之下,美国才会认为总体战略三角的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更为稳定,更倾向于三方的友善关系。
(二)中国大陆方面的战略三角分析
就中国大陆方面而言,由于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的主权声索与特殊情感,同时又由于中国台湾的意识形态更接近美国等因素,在个体三角理论视角下,中国难以成为罗曼蒂克型三角中的枢纽角色,而使得台湾与美国成为敌对关系的侧翼角色。同样的,也因为这些因素,短期难以形成两岸友善关系、但两岸与美国敌对关系的结婚型战略三角。中国大陆的行为模式不会如个体三角理论所假设的,一定要向罗曼蒂克型三角中的枢纽角色靠近,因此较难使用个体论来解释中国大陆的行为模式。在总体三角理论视角下,中国有可能成为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中的朋友角色,三边都是友善关系,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政府与台湾马英九政府重叠时期,两岸关系持续推进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的发展;中国与美国开展如2016年G20峰会的国际合作;美台关系继续发展如「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的合作深化等。因此,中国目前都是致力于三边关系友善的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的塑造,积极维护两岸与中美之间的友善关系。
(三)中国台湾方面的战略三角分析
就中国台湾方面而言,台湾自身的体量不足以与中国大陆与美国匹敌,因而更多时候是被动接受中美竞争背景下的角色扮演。在个体三角理论视角下,台湾的角色大多是在结婚型战略三角中与美国为友善关系的伙伴角色,或者是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中的朋友角色,此时的绝对收益相同。而从相对收益来看,结婚型战略三角中的伙伴角色收益相对于中国大陆所处的孤雏角色收益更高,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在很多时候会选择与美国是友善关系,与中国大陆却是敌对关系。在总体三角理论视角下,如前文所述,美中台三边关系都是友善的均衡状态。
当然,由于台湾自身的特殊地位,中国大陆与美国都对其很重视。例如,在2023年3、4月,台湾前、现领导人马英九、蔡英文分别到中国大陆和美国,但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却仍然紧张。这一情形中台湾的枢纽角色在短期内仍不明显。
(四)小结
总体战略三角理论预设了应然层次上的均衡状态,认为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为最后的均衡。然而,个体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的利益最大化,不论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都会使得行为体为了个人的利益,打破总体利益的均衡。根据表1中的收益赋值与前文论述,美中台三方的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如表1所示,红色加粗字体代表著根据收益相关行为体的选择。

其中,单位否决型未探讨且赋值收益明显低于其他选项,不予考虑。根据现实情况,如前文所述,中国大陆难以形成罗曼蒂克型与结婚型,因此两种类型也不存在于中国大陆的选项中。具体而言,美国有若干次为了成为枢纽角色,使两岸交恶,形成罗曼蒂克型三角;或自身也与中国大陆交恶,形成与台湾伙伴关系的结婚型战略三角。中国大陆仅有选项是三边友善关系的三边家族型战略三角,而台湾选项则是被动接受战略三角类型当中的角色。
在个体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就绝对收益而言,美国会选择罗曼蒂克型中的枢纽角色,中国大陆仅会选择三边家族型的朋友角色,台湾会选择结婚型中的伙伴角色或三边家族型中的朋友角色;就相对收益而言,美国会选择罗曼蒂克型中的枢纽角色或结婚型中的伙伴角色,中国大陆会选择三边家族型中的伙伴角色,台湾会选择结婚型中的伙伴角色。在总体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如前文所述,三边家族型一直都是最为稳定与和谐的均衡状态。
总体而言,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所有选项当中,三边家族型战略都能够满足个体战略三角与总体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的最佳收益选择,且符合行为体的最优收益;仅有美国的收益选项并不符合总体战略三角理论,因此美国才会不断的试图打破三边家族型的均衡,选择罗曼蒂克型或结婚型战略三角,造成两岸之间的关系恶化。
因此,台湾的战略走向应是类似选择三边家族型的战略三角,以促进美中台三方友善关系。中国台湾梦的内容,若要与台湾战略走向相符,则应同样是促进美中台三方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故中国台湾梦的内容,可以包含台湾缓和中美关系、打造两岸和谐关系、保持台美友善关系。
二、台湾战略与台湾梦
中国台湾梦的另一内容,则是根据晚近提出的小行为体战略研究,台湾在促进祖国统一的过程中,获得与中国大陆共同崛起的影响力,同时兼得安全与自主性。
在专门的小行为体战略研究当中,学者将小行为体在体系中寻求的战略要素详细化,具体了战略选择的内容,描述了有利位置中的战略内容与要素。例如,Jean-Marc Rickli与Khalid Almezaini认为,小行为体的大战略可以在「自主-安全-影响力」模型中选择,三个因素两两构成了三种不同战略,需要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进行权衡,供行为体选择,行为体选择三角形中的任意一边,对该边所占有的两个要素进行权衡。三条边对应三种不同的战略,分别为结盟战略、防御战略、对冲战略。结盟战略在安全与影响力之间权衡,小行为体可以与大国增加自身影响力,但有可能被大国拖入战争;防御战略在安全与自主性之间权衡,小行为体可以让大国保护自身安全,但会被大国攫取部分自主性;对冲战略在自主性与影响力之间权衡,通常是危险不明的情况下,结盟失去自主、不结盟失去共同崛起的先机,因此,对冲战略需要小行为体追随区域力量,同时和国际霸权有双边联盟,用以平衡区域力量但无法支配自己。除以上三种战略外,还有一种进攻战略,可以同时保持自主性与影响力,但小行为体一般无法采用。上述战略如图2所示。

本文认为,对于台湾案例,既往的小行为体战略选择理论并不适用,台湾具有其自身重要性和特殊性,台湾在中美之间同时受到重视、中美同时争夺台湾,因而影响力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不是与中国大陆共同崛起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就是追随美国制衡中国大陆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在模型当中,台湾的战略选择直接从三角形的边转移到三角形的角上。更广义地来说,不论是缓解中美矛盾还是增加中美矛盾,都不同程度上给台湾增加了影响力,所以在该模型中,就对冲战略而言,台湾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
因此,台湾共有六种战略假设与情形:(1)假设一,台湾选择自主性要素,向影响力要素靠近,引起安全问题,例如蔡英文政府时期,疏远大陆;(2)假设二,台湾选择安全要素,向影响力要素靠近,引起了自主性问题,例如马英九政府时期,靠近大陆;(3)反事实假设三,台湾选择自主性要素,向安全要素靠近,没有影响力,例如完全独立的情况,与中国大陆形同陌路,不与共同崛起;(4)反事实假设四,台湾选择安全要素,向自主性要素靠近,没有影响力,例如完全统一的情况,美国不再需要台湾用以制衡大陆;(5)长期假设五,台湾选择自主性要素(靠近美国),向影响力要素靠近(追随美国制衡大陆),增加安全(忽悠大陆,表面修好,实际上联合美国);(6)长期假设六,台湾选择安全要素(靠近大陆、促进祖国统一),向影响力要素靠近(参与共同崛起),增加自主性(和大陆协商好,同时与美国修好,明面上有自主性,且能为中国大陆增加民主权威的正当性。具体假设如图3所示。

其中,第一、二种假设最能符合近年来台湾的战略选择行为模式,第三、四种属于反事实假设,以上四种皆是两要素选择,属于台湾行为不太成熟、较为初级的阶段,符合当前及近期的可能。第五、六种假设是三要素选择,属于第一、二种假设的发展,属于行为成熟的高级阶段,符合长期未来的可能及发展走向。就小行为体大战略而言,兼顾三种战略要素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对于台湾来说,台湾自身战略意义重大,过去不存在情况三、四的出现,而情况五、六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如今因为一些历史因素导致了现在朝著情况五发展;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情况六是唯一允许的选择,同时需要警惕情况五的发展。
以未来的战略理想路径情形六为例,这一情形符合马英九政府长期发展路径,在情况二的前提下,为选择安全而靠近中国大陆,同时为获取影响力参与中华民族共同崛起,往后再争取自主性要素。这种自主性体现在中国大陆的最终统一前提下,强调台湾自身的民主价值,与美国等世界所谓的民主国家修好,作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桥梁,进行交流对话,同时以增加中国大陆崛起过程当中的民主权威正当性,在此过程中,台湾可以保持其自身自主性。
因此,根据台湾的战略选项,未来台湾战略的内容可能包括安全(如大陆的庇护)、自主性(如政治协商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和影响力(如共同崛起与伟大复兴),而满足这些要素的条件则是不断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将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纳入中国台湾梦的内容中去。
三、结论
总结而言,对于台湾来说,三边家族型战略以及兼得安全、自主性、影响力要素的战略,是台湾未来最为理想的战略走向及战略内容,因而也构成了中国台湾梦的重要内容。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际,中国台湾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是缓和中美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由此,中国台湾也能摆脱美国的棋子角色,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积极发挥和平作用,具有安全、自主、影响力的中国台湾梦。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3-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8/TynenISSp19NWoMMRhiaJnNDuqeovyrUdfu.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