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历身心迅速成长的关键阶段,情绪起伏不定,容易做出冲动决定,家长可如何协助子女应对?

情绪本身无对错之分,例如满足、愉快、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均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每个人对情绪均有不同的接受和容纳能力,而情绪调节正是透过各种方法,扩展这种容纳和承受能力,让子女即使面对压力和挑战,也能从容应对。
情绪调节并非「控制情绪」,而是学习敏锐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并以适当方式回应。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对情绪的持续评估与调整。情绪调节能力并非天生固定,可以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家长如能协助子女灵活调节情绪,可减少他们做出冲动行为,同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掌控感,应对生活的压力与挑战。
#A to E口诀学习情绪调节
以下为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家长可引导子女实践,应对成长路上的挑战:
- 接纳情绪(Acceptance):教育子女认识各种情绪的功能,培养觉察情绪的习惯,学会接纳正面及负面的情绪,明白各种情绪包括愤怒或悲伤,会随时间逐渐平复。
- 呼吸与静观(Breathing and Mindfulness):透过静观和减压练习,降低负面情绪的强度,保持情绪稳定。

- 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鼓励以正向方式表达情绪,增强自我掌控力。当感到失望时,以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抒发情绪,并积极寻求他人支持。此外,透过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恩及欢乐的生活片段,培养正向思维与回忆。

- 化解触发因素(Defuse Triggers):调整引发负面情绪的环境,例如家庭经常争吵容易增加子女的焦虑和烦躁,加剧情绪波动,透过积极主动寻求辅导改善家庭关系,有助减少压力和情绪的触发点。
- 运动与饮食(Exercise and Diet):均衡饮食能提供大脑必需的营养素,帮助神经传导正常运作;充足睡眠能促进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减少白天的焦虑和抑郁,提高专注力;经常运动能释放内啡肽和改善生理状态,有助降低压力水平,提升个人整体幸福感。

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认为,家长对情绪的态度,对子女情绪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情绪教练」理论中,家长被视为孩子情绪调节的引导者,透过敏锐且积极地回应子女的情绪反应,协助他们辨识、觉察及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互动能提升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抗逆力和社交技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较专注学业成绩和行为规范,较易忽视否定甚至抗拒面对自身与子女的情绪需求,无形中影响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家长可多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敏锐觉察并妥善调节情绪,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习情绪调节,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