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访】香港惩教署把守社会“最后防线”——专访香港惩教署署长胡英明
2020年12月31日对香港惩教署而言是重要而特别的一天,这天是惩教署百周岁生日。自1920年独立于警队后,惩教署开始专责管理全港监狱设施,至今已经走过一个世纪。作为香港六大纪律部队之一,惩教署是刑事司法体系的最后一环,百年来肩负对社会的责任,风雨不改,默默以专业精神守护法治这条最后防线,履行惩教并重的任务。不变的是宗旨,求变的是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随著社会变革,2021年作为新纪元的伊始,惩教署如何创新求变,顺应潮流向多元化发展,就此我们专访了香港惩教署署长胡英明。文|本刊特约记者 秦玥胡英明接受记者专访毗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湾仔政府大楼是港岛区其中一座政府办公大楼,内有政府统计处、区域法院、惩教署等多个职能部门。上下班时分,大批公务员穿梭不息,楼下开放式的中央庭园是附近上班族们午餐和休憩的热门地点。香港六大纪律部队之一的惩教署总部就位于这座外观具有厚重感、有著30多年历史的大楼之内。走进惩教署总部,格局四正、开扬光猛,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办公室装潢的大堂正中间有座一人多高的神位,供奉的正是关帝像。忠义仁勇、惩奸除恶,“拜关公”也吻合了香港纪律部队的文化传统和保家护国的使命。自1920年独立于警队后,惩教署(时称监狱署)开始专责管理全港的监狱设施,肩负起为社会把守“最后防线”的使命,迄今已走过百年豪惩岁月。时代变幻,和其他部门相比,惩教署百年来一直坚守著风雨不改、始终如一的角色: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转换,无论什么年代、在囚人士身份有多么的不同,监狱管理目标始终一致,就是要确保一个稳定、安全的羁押环境,对待在囚人士更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一视同仁的管理。“与法律相关的工作,都必须以维护法治为己任。如果外面是战场,监狱内亦变成战场,刑事司法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守不住了。”香港惩教署署长胡英明如是说。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监狱骚乱和接管启德越南难民营等重大事件,也曾有过废除死刑、启用戒毒所和更生中心、加强青少年教育等改造囚犯的发展路向,凭藉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香港惩教署已形成并运作著一套成熟的保安机制和情报网络,用来管理囚犯、监察和打击监狱内的势力及非法行动。目前惩教署管理著全港28间惩教设施,提供11,000多名收容额,在押囚犯近8,000名,惩教署依照在囚人士的性别、年龄和保安级别来决定入住的惩教院所。出于保安需要,大部分惩教院所皆处于偏远地区,在高墙与铁丝网的背后,在囚人士卸下过往身份、统一服从管理、反思己过。胡英明署长表示,惩教署最基本的原则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妥、人道的羁押环境,但绝对不是一个舒适和享受的环境。图为曾经的监狱——马坑监狱的囚犯床铺和厕所 监狱:保障安全稳妥人道,但绝非舒适享受之处多数市民是从电视剧或新闻当中一窥在囚人士的生活。而监狱内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跟随惩教人员走访了一间曾经的低度设防监狱——位于赤柱的马坑监狱。这里现在已转型为惩教署的多元训练场地,也面向社区向学生提供模拟监禁体验活动,不过惩教人员表示,和其他仍在运行的同风险级别的监狱相比,内里设施基本大同小异:犯人所住的囚仓、餐厅、图书馆,甚至犯人工作的路标制造工场,皆完整保留了下来。通过重重关卡和铁闸进入内部,囚犯睡的床用防火材料制成,躺下去冰冷坚硬;厕所就设在囚仓内,出于保安原因,厕所上半部分是开放式,犯人如厕时也不准上锁。在膳食方面,根据法例,惩教署为在囚人士提供简单而有益健康的食物,每日包括早、午、晚三餐及宵夜一共四餐,此外监狱厨房还提供多类别餐食,像是米饭、咖喱、马铃薯等为主的主餐和素食让不同国籍和种族的囚犯选择。倘若在囚人士饭量特大或有特殊需要,医生评估有实际需要后,惩教人员会再作出合适的安排。至于有在囚人士声称监狱内人道待遇差,冬天太冷、饭也吃的不好,“身体和精神吃不消”,胡英明署长说,惩教署最基本的原则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妥、人道的羁押环境,但绝对不是一个舒适和享受的环境,惩教署的管理模式绝不会因个人的生活模式、思想喜好而改变。从前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囚犯,风风浪浪,什么人都管过;近些年来随著一大批思想激进人士被还押或定罪坐监,当中不乏骨干头目,监狱的管理模式和保安需求是否会因应作出调整?胡英明表示,已经有所预期,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2019年开始,无论是在行动、资源、紧急应变方面,惩教署做了很多相应的措施来迎接挑战。胡英明强调,决不能让政治和势力渗入监狱。监狱的管理绝不会因为政治环境而退缩畏惧,不管关押进来的是什么人,对于惩教署来说都只是在囚人士一个。监狱内的纪律也极为严谨,如果有人不遵守规矩,就会按照相关的机制执行纪律检控。胡英明再三强调,惩教人员的意志一定要坚定,不能被任何势力和抹黑吓怕,无论这名囚犯在外多富有、政治背景如何、影响力有多大,只要有滋事的苗头,管方就要即时采取行动,比如转到风险级别更高的囚仓,以符合运作和保安需求,也避免狱内凝聚势力。胡英明进一步解释,若势力一旦形成,对整个监狱的保安管理就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很多时候需要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问题变大了再去处理,否则受害的可能是所有的在囚人士。“一乱的话,大家的心就会乱,就不会安心的服刑。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明天又到底安不安全?如果心静不下来,他们怎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更生计划呢?所以一定要确保稳定。”在膳食方面,根据法例,惩教署为在囚人士提供简单而有益健康的食物惩教工作不为人知的艰辛管理的宗旨不改初衷,但近年来香港社会风波不断,羁押设施亟需扩充,有的收押所还呈现“爆仓”趋势,譬如荔枝角收押所近年来就持续过度拥挤,平均每天使用率超过100%。今年1月,惩教署向城规会申请重建该处收押所,拟议未来可容纳810名羁留人士,比现时增加410个,并提供更多探访窗格、医疗设施及更生设施等羁留人士空间。在囚人士人数急增,管方人手也出现紧缺,加上惩教工作有著不为人知的艰辛,近年来惩教署面临著人员流失的现象。打开惩教署的网页,“全年招募二级惩教助理”的招聘启事放在首页极为显眼的位置,可见真的是求才若渴。说到这里,胡英明语气有些波动。他说,惩教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工作,普通人很难感受或领略得到,24小时朝夕相对的管理对象是社会不讨好的一群。传统上,惩教的工作环境是需要面对面的管理,而且劳动性很大,可能一位惩教人员夜晚要盯著六七十个囚室,15分钟到20分钟就要走一圈,原则上每晚七个钟头都要这么走,不能停。正因为如此,很多惩教人员的膝盖都得了职业伤病。夜间如是,日间也辛苦。一个互动室内只有1至2位惩教人员看住六七十个在囚人士,还要处理里面可能发生的打架等行为,保障在囚人士的安全,这期间就经常难免受伤。再加上惩教工作地点偏远,环境很一般,保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例如职员不可以带手机上班,很多年轻同事就非常不适应。因此不少惩教人员有了别的选择后要么离职,要么就调去其他政府部门,但留下的人都很有心。和香港警务处的反恐部门类似,惩教署也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武器”——紧急应变队和区域应变队。这两支精锐队伍隶属押解及支援组 发展智慧监狱——惩教署未来的“必然之路”胡英明坦言,人员流失问题在近几年有恶化的趋势,所以在应付外界挑战的同时,也要处理自身的问题,投入了很多心思和资源,譬如在交通配套、留宿条件等方面,希望能够改善惩教人员的工作环境。也为了留住有心人,近年来惩教署引入智慧监狱以改善工作的流程。智慧监狱的涵盖面很广,主要是利用创新科技辅助监狱管理,令传统劳动化模式有所改变并提升专业程度,目前逐步在做测试。今年下半年,第一代智慧监狱就会在大潭峡惩教所正式开始运作。“为什么要发展智慧监狱?因为我们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如果不去做,惩教署未来的发展会非常困难。”用胡英明的话来说,目前惩教署已面临“生死存亡”的阶段,不过好在其他政府部门也留意到这个问题,向惩教署提供了不少财政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援。胡英明说,所有监狱都是社会的缩影。有人说过,想要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文不文明,就去看看这个地方的监狱。他特别提到去外国和内地参观当地监狱的经历和感受。就科技应用而言,智慧监狱这套概念在外国发展了多年,而内地智慧监狱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内地监狱发展很快,2010年第一次去内地监狱参观,2017年再去时,已经是另一个世界,现在软件也好,硬件也好,都进步很快。”如今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发展智慧监狱,但从不少地方“取经”回来的胡英明认为,外国的模式未必在香港用得到,每个地方文化不同,外国的很商业化,香港就做不到,因此决定要发展一套适合香港的智慧监狱模式。从构思到理念,再由研发到测试,香港惩教署已逐渐将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日常的院所管理之中,譬如引入巡逻机械人、“无人机自动巡航监察系统”、“智慧物流系统”等,以减轻惩教人员的劳动性工作。另外,现时的闭路电视“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也加入了人工智能影像分析功能和人脸辨识功能,大大提升了惩教人员制止破坏保安行为的能力。展望未来,胡英明希望能够全面的、180度的转变惩教的工作模式。“第一代智慧监狱已有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离最终的目标还差很远,但和现在的工作模式相比,已经是一种跃进。” 区域应变队——惩教署的“秘密武器”惩教管理制度亟待与时俱进,以配合社会需要向多元化发展。而随著近年来社会变得更加复杂,羁押工作也面临著不小的挑战。大批思想激进人士和暴力份子锒铛入狱,高风险在囚人士不在少数,押解的责任显得更为重大。要做到安全羁押、万无一失,惩教署的核心所在——安保水平就一定要配合到位,当中包括需要扩张“特种部队”的编制。和香港警务处的反恐部门类似,惩教署也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武器”——区域应变队。这支精锐队伍隶属押解及支援组,以黑豹作为队徽、“随时候命、随机应变”为口号,俗称惩教“黑豹部队”,负责高风险押解工作及处理院所紧急事故,并提供快速及机动的支援。2014年起世界各地发生了不少监狱暴乱,不少惩教人员和在囚人士受伤甚至不治,当时的惩教署长要成立一支对付紧急事件的部队,时任行动处处长的胡英明被委派改革一支精锐部队,旨在短时间内迅速止暴平乱,区域应变队随即于2016年成立。区域应变队作风低调,在2019年“修例风波”引发的暴力示威中,因支援香港警务处而出任特别任务警察,这支精锐部队才“浮上水面”。区域应变队队员需先经过挑选,成功通过后进入为期11周的特训和演习,此外可以装备催泪弹及橡胶子弹的防暴枪、布袋弹长枪、伸缩警棍、胡椒珠发射器、胡椒泡沫喷剂等低致命武器,也可配置点38口径手枪,应付防暴工作。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因应保安风险及实际情况,区域应变队已经负责了多次高风险在囚人士的押解工作。像是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多次出庭时,均由区域应变队人员负责押解,由俗称“铁甲威龙”的押解重犯的囚车押送。记者亲眼所见,这支惩教“飞虎队”行动迅速,装备精良,绝非浪得虚名。胡英明说,其他国家的监狱也有类似的部队,但不适合香港用,大家法例和文化不同,一定要自己开发一支部队,所以这几年来无论是战术也好,装备也好,都在不断自行研发。因保安理由,胡英明不愿透露现时部队的编制,但他说未来还会因应时局,再加大编制,包括持续发展战术和装备,以便在合适的环境出动。 疫情期间走到前线守护香港除了做好惩与教的工作,作为纪律部队之一的惩教署在社会需要时也走到前线,用自己的力量守护香港。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香港社会闹“口罩荒”,惩教署的口罩工场招募了大批义工日夜赶工;第四波疫情胶著,惩教署携手其他几大纪律部队一起协助特区政府做好抗疫工作。1月23日凌晨,香港首次在佐敦实施封区强制检测,动员三千人执行。而该区住有不少的少数族裔人士,惩教署派出了230多名惩教人员参与,当中就包括了十多名来自泰国、尼泊尔、印度及巴基斯坦的非华裔职员在现场进行协助翻译等工作。不过对惩教院所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监狱内可能出现的疫情暴发风险。一般人很少留意到监狱是个特殊的环境,每天进出人次频繁,不可能做到社交距离,因此监狱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有机会出现大规模感染的地方。倘若疫情暴发,对监狱的运作和整个公共医疗系统造成的影响将不可想象。因此,管方也研究了该如何隔离在囚人士、并添置了抗疫的防护消毒装备,当中包括医疗级别的空气过滤清新机,未来也会配合特区政府的策略,为惩教人员和在囚人士施打新冠疫苗。 香港惩教署知多少香港惩教署知多少香港一共有多少个监狱?分布在什么地方?现时惩教署辖下共有28个惩教设施,当中包括监狱、惩教所、更生中心、戒毒所、羁留病房及中途宿舍。它们分布于香港岛、九龙、新界、大屿山及喜灵洲。监狱是否分不同级别?除中途宿舍和羁留病房外,惩教署辖下的惩教设施皆划分为不同保安级别,分别为:高度设防、中度设防及低度设防。不同保安级别院所可以羁押的在囚人士类别各有不同。例如甲级(Cat A)在囚人士只可被羁押在高度设防监狱。 不同级别的监狱之间有什么分别?从外观是否能够分辨?不同保安级别的院所有不同的保安设施。虽然高、中、低度设防设施皆设有围网,但对围网的设计及要求各有不同。除了围网外,高度设防监狱会另设有围墙及瞭望塔,所以不同保安级别的惩教设施基本上是可以从外观分辨的。 如何决定在囚人士去哪个监狱服刑?什么情况会安排在囚人士转到另一个监狱?当还押在囚人士被法庭裁定罪名成立、成为定罪在囚人士后,惩教署会根据他们犯案件的性质、年龄、刑期以及保安级别等进行分类及编级,依不同院所的收纳条件决定在囚人士服刑的地点。在考虑是否将一名在囚人士转到另一个院所时,惩教署会因应院所运作、保安因素以及在囚人士的健康和精神状况等综合因素作出决定。 在囚人士的信件是否都会有惩教署职员看过才可以寄出寄入?在囚人士可以寄出和收取数量不限的信件,但基于保安考虑,这些信件都有机会被院所职员开启、搜查及被阅读,以确保信件内不会有任何对人身安全或监狱保安、秩序及纪律造成威胁的物品存在。 在囚人士可否购买报纸杂志?在囚人士可申请每日收取一份报纸,由亲友订阅并代付报纸费用,同时惩教院所会提供报纸给所有在囚人士传阅。在囚人士每个月可接收6本由亲友于探访时交来的杂志、期刊及其他一般刊物,宗教书籍不在此限。 监狱内是否全部地方都没有冷气和风扇呢?惩教院所内的囚仓及囚室没有冷气,惩教署一直按法例规定,确保所有囚室的通风合乎健康需要。 在囚人士在监狱内有些什么工作?惩教署安排已判刑的成年在囚人士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使他们遵循一个有秩序和规律的生活作业模式,从而协助维持监狱稳定。辖下的工业及职业训练组秉持更生为本的方针,通过提供职业和技能训练提高在囚人士的就业能力,以协助他们重投社会。目前惩教工业共有13个不同的行业,包括洗熨服务、制衣、标志制作、木工、玻璃纤维、预制混凝土、金属制品、针织、皮革、信封制造、印刷、书籍装订和简单手作﹙包括口罩﹚。 在囚人士工作的工资有多少?会否跟从政府的薪酬而调整?由于惩教署与在囚人士之间并无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因此“最低工资”并不适用于在囚人士。现时在囚人士的工资是以奖励金形式作为鼓励,工资率由每星期约港币46元至200元不等,以保持他们工作的动力。 探访在囚人士的时间、次数及人数有没有指引?还押在囚人士可接受亲友探访,每天1次,限时 15 分钟,每次不得超过2名探访者。定罪在囚人士可接受亲友探访,每月2次,限时30分钟,每次不得超过3名探访者。此外所有定罪在囚人士均可每月为其家人申请额外增加2次特别探访。所有在囚人士在收押入院所时须申报探访者的姓名及与其关系。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5月号编辑:李博扬监制: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