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安法通过后,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的局面为之一新。为了更好地认识香港的现状和未来,我们有必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深刻地认识在“大安全”格局下,全面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既是香港稳定的坚强后盾,也是香港繁荣的可靠保障。
文|武汉 储建国
香港人素有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烈意识,图为1972年5月,为抗议美国支持日本接收钓鱼台群岛,大批香港市民分别由当时的皇后码头和维多利亚公园游行至美国和日本领事馆示威(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根本保障
2014年4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这部法律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的,旨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形成“大安全”格局,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各项安全利益,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就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不久,香港就发生了非法“占中”事件,反中乱港分子勾连外部势力、挟洋自重,肆意蛊惑煽动乱港活动,威逼特区政府、要挟中央,图谋在港进行“颜色革命”。这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联系近年来香港连续发生的政治事件,可以看到中央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2019年6月,一个单纯的“修例”事件竟然演化成旷日持久的“黑暴”事件,暴乱活动性质十分恶劣。“港独”势力招摇过市、肆无忌惮,国外敌对势力和“台独”势力公开支持,他们里应外合,明目张胆地实施反中乱港行动,企图达到分裂中国、搞乱中国和阻断中国发展步伐的邪恶目的。
中央的应对既冷静又果断,港区国安法实施一年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从而更好地保障“爱国者治港”。香港大局已定,反中乱港分子大势已去,香港重新驶上稳定和繁荣的轨道。
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在“两个大局”之下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判断,归功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国家安全体系的新发展,归功于“大安全”格局之下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体制的新建设。
然而,在反中乱港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极力歪曲下,一些香港市民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随著时间的推移,相信广大香港市民会越来越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根本保障,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命运、香港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越来越认识到从“国泰民安”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2019 年10月1日,反中乱港分子在香港荃湾附近组织非法游行。在这次游行中,港铁站及周边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市民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扰乱,出行受阻,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香港经济民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泰”归根倒底是为了“民安”。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能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安全的目标所在。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民生,与一般的发展观念不太一样,而是更看重经济的平稳运行,民生的持续改善,尤其是要有这方面的底线思维,不能允许香港的经济民生受到破坏性影响。
那些支持“黑暴”的境外势力不会真正关心香港的经济民生,相反,为了搞乱中国,他们不惜让香港“沉没”,让这颗东方之珠彻底失去光彩。其结果是经济停摆,民生凋敝。中央很早就识破了这些势力的邪恶用心,因此提前布局,尤其是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让香港更加深入地融进祖国发展的怀抱。
大湾区建设有助于香港经济驶上新的发展轨道,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让香港在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政府还出台多项措施,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譬如说,放宽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置业限制、在内地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居住地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大湾区既是香港人创业发展的一片新乐土,也是他们融入祖国发展的一个新桥梁。与生机勃勃的内地经济深度融合是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唯一前途,也是香港经济重获新生的重要契机。
经济发展是民生发展的保障,但二者并不是自动传递的关系。民生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更依赖于政策的取向。香港经济有严重失衡的方面,尤其是广大中下阶层就业空间狭小,对前途充满焦虑。反中乱港势力只是借题发挥,将这种焦虑刻意引到敌视中央、敌视国家的方向上,而不会真正关注如何解决中下阶层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在“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内发展民主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我们所构建的国家安全体系必然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大安全”体系。大安全体系在香港的制度基础就是“一国两制”。
当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是个有机体,而不是分裂体。这个有机体的首要特征就是政治统一性,其核心含义就是体现国家主权的那种意志通贯于有机体的全身,而不漏掉一个角落。这种意志的运行当然需要统一的制度体系去承载,去传递。内地和香港的“两制”反映了两地生活方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统一意志前提下的多样性与活力性,而不是把国家的统一意志分割开来,以形成两个“政治实体”。香港一些人的理解中容易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体现“一国”的制度体系与体现“自治”的制度体系理解为相互隔离的两套体系,这种错误认识需要改变。
在“大安全”格局下,不仅政治制度安排,而且经济社会制度安排也渐渐地朝著“融合”的方向发展,以培育“政治统一性”的有机土壤。同样的道理,这种融合是“合而不同”,而不是整齐划一。融合的目的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经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一国两制”的有机制度联系会更加丰富和牢靠。以“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各项具体制度以及重要的体制机制都是“大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此产生的一个政治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彻底改变所谓“建制派”和“反对派”的冲突性质。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将“一国”与“两制”对立起来的冲突,一些“反对派”故意漠视二者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内心中“两制”的实质是“两国两制”。这是一种“殖民心态”的延续,其所忠诚的“国”不是中国。这也就是一些高喊“民主”的“反对派”很容易滑向“港独”的心理根源。因此,强调以“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的有机联系,一个重要的指向是,香港未来发展民主,需要在这个有机体系内发展民主,需要在整个中国政治有机体所培育的土壤中发展民主。过去的所谓“民主派”需要转型成为扎根于这种新土壤中的民主派,成为真正的爱国爱港、服务港人的民主派,而不是心怀“两国”,旨在“分裂”和“颠覆”的反对派。
4月9日,美国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攻击群与马金岛号两栖攻击舰编队再次闯入中国南海,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图:美国国防部网站)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香港国安法通过后,中央驻港机构和香港特区政府围绕处理“黑暴”事件,做了大量工作,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为了让这种局面朝著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在大安全格局下,进一步全面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首先是继续做好夯实“一国”政治基础的工作。一方面要铲除“港独”政治势力,尤其是对首恶分子,要严惩不贷,不如此就不足以平民愤,同时对一般参与者,要宽大为怀,相信绝大多数是能够转变过来的。另一方面,要继续壮大爱国爱港力量,防止一些投机分子浑水摸鱼,尤其是要防止一些假爱国、真“港独”的分子进入管治团队。
其次是要斩断外部敌对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黑手,不仅要对那些支持反中乱港分子的境外组织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制裁,而且要敢于对在香港境内进行不法勾当的外国人追究法律责任,这对香港反中乱港势力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4月23日,香港警务处行动部及跨部门反恐专责组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代号“铁志”的反恐演习。图为演习中机场特警协助拯救人质(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第三,督促和帮助香港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让“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贯彻到香港的政策实践中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香港政府要更加重视民生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中下阶层人民的住房和就业问题。
第四,在香港普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坚决推进“国民教育”工作,清除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政治毒素。另一方面要围绕正在推进的国家安全工作,全面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大安全”体系,要让广大香港市民从狭隘的国家安全观念中走出来,真心认识到“大安全”体系是真正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
第五,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不只是国家安全机构的事,也不只是中央和特区政府的事,而是全体香港市民的事,要做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香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武汉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邸倩
校对:严骏
监制:刘可扬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香港国安法通过后,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的局面为之一新。为了更好地认识香港的现状和未来,我们有必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深刻地认识在“大安全”格局下,全面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既是香港稳定的坚强后盾,也是香港繁荣的可靠保障。
文|武汉 储建国
香港人素有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烈意识,图为1972年5月,为抗议美国支持日本接收钓鱼台群岛,大批香港市民分别由当时的皇后码头和维多利亚公园游行至美国和日本领事馆示威(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根本保障
2014年4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这部法律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的,旨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形成“大安全”格局,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各项安全利益,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就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不久,香港就发生了非法“占中”事件,反中乱港分子勾连外部势力、挟洋自重,肆意蛊惑煽动乱港活动,威逼特区政府、要挟中央,图谋在港进行“颜色革命”。这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联系近年来香港连续发生的政治事件,可以看到中央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2019年6月,一个单纯的“修例”事件竟然演化成旷日持久的“黑暴”事件,暴乱活动性质十分恶劣。“港独”势力招摇过市、肆无忌惮,国外敌对势力和“台独”势力公开支持,他们里应外合,明目张胆地实施反中乱港行动,企图达到分裂中国、搞乱中国和阻断中国发展步伐的邪恶目的。
中央的应对既冷静又果断,港区国安法实施一年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从而更好地保障“爱国者治港”。香港大局已定,反中乱港分子大势已去,香港重新驶上稳定和繁荣的轨道。
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在“两个大局”之下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判断,归功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国家安全体系的新发展,归功于“大安全”格局之下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体制的新建设。
然而,在反中乱港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极力歪曲下,一些香港市民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随著时间的推移,相信广大香港市民会越来越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根本保障,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命运、香港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越来越认识到从“国泰民安”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2019 年10月1日,反中乱港分子在香港荃湾附近组织非法游行。在这次游行中,港铁站及周边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市民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扰乱,出行受阻,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香港经济民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泰”归根倒底是为了“民安”。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能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安全的目标所在。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民生,与一般的发展观念不太一样,而是更看重经济的平稳运行,民生的持续改善,尤其是要有这方面的底线思维,不能允许香港的经济民生受到破坏性影响。
那些支持“黑暴”的境外势力不会真正关心香港的经济民生,相反,为了搞乱中国,他们不惜让香港“沉没”,让这颗东方之珠彻底失去光彩。其结果是经济停摆,民生凋敝。中央很早就识破了这些势力的邪恶用心,因此提前布局,尤其是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让香港更加深入地融进祖国发展的怀抱。
大湾区建设有助于香港经济驶上新的发展轨道,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让香港在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政府还出台多项措施,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譬如说,放宽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置业限制、在内地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居住地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大湾区既是香港人创业发展的一片新乐土,也是他们融入祖国发展的一个新桥梁。与生机勃勃的内地经济深度融合是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唯一前途,也是香港经济重获新生的重要契机。
经济发展是民生发展的保障,但二者并不是自动传递的关系。民生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更依赖于政策的取向。香港经济有严重失衡的方面,尤其是广大中下阶层就业空间狭小,对前途充满焦虑。反中乱港势力只是借题发挥,将这种焦虑刻意引到敌视中央、敌视国家的方向上,而不会真正关注如何解决中下阶层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在“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内发展民主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我们所构建的国家安全体系必然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大安全”体系。大安全体系在香港的制度基础就是“一国两制”。
当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是个有机体,而不是分裂体。这个有机体的首要特征就是政治统一性,其核心含义就是体现国家主权的那种意志通贯于有机体的全身,而不漏掉一个角落。这种意志的运行当然需要统一的制度体系去承载,去传递。内地和香港的“两制”反映了两地生活方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统一意志前提下的多样性与活力性,而不是把国家的统一意志分割开来,以形成两个“政治实体”。香港一些人的理解中容易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体现“一国”的制度体系与体现“自治”的制度体系理解为相互隔离的两套体系,这种错误认识需要改变。
在“大安全”格局下,不仅政治制度安排,而且经济社会制度安排也渐渐地朝著“融合”的方向发展,以培育“政治统一性”的有机土壤。同样的道理,这种融合是“合而不同”,而不是整齐划一。融合的目的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经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一国两制”的有机制度联系会更加丰富和牢靠。以“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各项具体制度以及重要的体制机制都是“大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此产生的一个政治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彻底改变所谓“建制派”和“反对派”的冲突性质。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将“一国”与“两制”对立起来的冲突,一些“反对派”故意漠视二者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内心中“两制”的实质是“两国两制”。这是一种“殖民心态”的延续,其所忠诚的“国”不是中国。这也就是一些高喊“民主”的“反对派”很容易滑向“港独”的心理根源。因此,强调以“一国两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的有机联系,一个重要的指向是,香港未来发展民主,需要在这个有机体系内发展民主,需要在整个中国政治有机体所培育的土壤中发展民主。过去的所谓“民主派”需要转型成为扎根于这种新土壤中的民主派,成为真正的爱国爱港、服务港人的民主派,而不是心怀“两国”,旨在“分裂”和“颠覆”的反对派。
4月9日,美国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攻击群与马金岛号两栖攻击舰编队再次闯入中国南海,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图:美国国防部网站)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香港国安法通过后,中央驻港机构和香港特区政府围绕处理“黑暴”事件,做了大量工作,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为了让这种局面朝著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在大安全格局下,进一步全面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首先是继续做好夯实“一国”政治基础的工作。一方面要铲除“港独”政治势力,尤其是对首恶分子,要严惩不贷,不如此就不足以平民愤,同时对一般参与者,要宽大为怀,相信绝大多数是能够转变过来的。另一方面,要继续壮大爱国爱港力量,防止一些投机分子浑水摸鱼,尤其是要防止一些假爱国、真“港独”的分子进入管治团队。
其次是要斩断外部敌对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黑手,不仅要对那些支持反中乱港分子的境外组织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制裁,而且要敢于对在香港境内进行不法勾当的外国人追究法律责任,这对香港反中乱港势力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4月23日,香港警务处行动部及跨部门反恐专责组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代号“铁志”的反恐演习。图为演习中机场特警协助拯救人质(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第三,督促和帮助香港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让“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贯彻到香港的政策实践中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香港政府要更加重视民生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中下阶层人民的住房和就业问题。
第四,在香港普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坚决推进“国民教育”工作,清除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政治毒素。另一方面要围绕正在推进的国家安全工作,全面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大安全”体系,要让广大香港市民从狭隘的国家安全观念中走出来,真心认识到“大安全”体系是真正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
第五,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不只是国家安全机构的事,也不只是中央和特区政府的事,而是全体香港市民的事,要做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香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武汉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邸倩
校对:严骏
监制:刘可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