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夏泉、李颖颖:从「脱中入北」到「迎风转型」:赖清德「520讲话」的四重虚妄-紫荆网

【紫荆论坛】夏泉、李颖颖:从「脱中入北」到「迎风转型」:赖清德「520讲话」的四重虚妄

日期:2025-06-3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夏   泉 | 暨南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李颖颖 |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

 

2025年5月20日,赖清德在就职周年讲话中喊出「迎风转型、稳健前行」口号,企图以民主价值、美台合作与主权基金重塑台当局的施政正当性。「迎风转型」表面上是应对复杂局势下的政策主动,实质上是「脱中入北」路线的政治延续,是为「渐进台独」策略披上「民主转型」的伪装外衣。所谓「迎风」本质上是迎合美国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以来的「脱中」战略,以台湾为「前沿代理人」配合其对华围堵部署;所谓「转型」实为加速推动「去中国化」,通过文化切割、认同重塑与制度操作,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将从战略定位的错乱、经济主张的虚饰、国际定位的操弄、多边谋独的叙事陷阱四个方面,批驳揭露赖清德讲话所体现的「台独」图谋,揭示其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危害。

 

战略定位的错乱:借「民主」之名行分裂之实

 

赖清德将所谓「民主台湾」与「亚洲灯塔」作为讲话主轴,宣称台湾是自由世界的一部分,企图借此掩盖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分裂立场。这种「以民主对抗中国」的话语,不仅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操弄,更是企图制造「两岸对立」、切断历史文化联结的伎俩。历史与国际法早已明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1年联大第2758号决议均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均明确否定「台独」的任何法理基础。

然而,赖清德口中的「民主」并未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治理成果,反而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在岛内政治实践中,赖清德政府打压异议媒体、操弄教育内容、以「反渗透法」之名钳制思想言论自由,实质上是「绿色恐怖」的延伸。他对岛内「去中国化」教育政策的持续推动,旨在割裂台湾同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的血脉联系,从青少年教育开始改写认同,构建伪造的「台湾主体性」,这一系列措施直接服务于「渐进台独」策略。

所谓「国安简报制度」,看似为朝野沟通架桥,实则是强化行政权对政治叙事的垄断手段。赖清德提出「在相同事实基础上交换意见」的说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在台民进党操控下,「事实」本身已成为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对中国大陆的敌意标签、对「统派」声音的妖魔化,正在系统性摧毁台湾社会的多元性与理性讨论空间。
 

WechatIMG988
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诞辰。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恭拜轩辕黄帝大典在台湾桃园市黄帝雷藏寺举行,以传统古礼仪程向黄帝致上崇高敬意,继续弘扬中华文化(图:新华社)

 

经济主张的虚饰:主权基金背后的财政陷阱
 

赖清德在讲话中提出设立「主权基金」,强调由政府主导、协同民间力量,对外投资全球市场、链接AI产业。其意图不仅在于塑造「经济治理有方」的形象,更希望借此强化「台湾自主发展」的幻想,切割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结。然而,这一构想背后隐藏的是极大的财政风险与政策虚饰。

首先,台湾本身并不具备设立主权基金的财政与产业基础。世界上成功运行的主权财富基金,多以天然资源盈余(如挪威石油基金)或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为依托,而台湾财政结构高度依赖税收与举债,债务水平节节上升。倘若以预算结余或特别债筹组主权基金,只会造成公共支出挤压,引发民生领域的财政压力。

其次,该主权基金实际运作将高度政治化,易沦为特定财团与政客勾结的平台。依据过往「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的经验,此类大规模投资往往伴随利益分配不均、透明度不足、监督机制失灵等问题。赖当局若强行推动,在无法提出明确问责机制与审计制度的前提下,恐使财政资源流向「绿色利益集团」,加剧社会不满。

更值得警惕的是,赖清德将主权基金视为「全球布局」的抓手,实则是推动「脱中入北」路线的经济手段。他声称「深耕在地供应链、强化转型动能」,但在拒绝两岸产业互联互通、对大陆市场持续设限的背景下,这种转型将导致产业链断裂与国际竞争力下滑,台企将被迫在成本与效率之间做出痛苦选择。
 

国际定位的操弄:「迎风转型」掩盖「脱中」实质

 

「脱中入北」作为民进党当局近期鼓噪的政治路线,其本质是通过「脱离中国大陆、融入西方体系」的方式,全面削弱两岸经贸、人文、政治联系,逐步实现事实上的「渐进台独」。赖清德在「520讲话」中对此战略进行了再度强调并包装为「逆风转型」,其操作路径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战略安全三个维度:

一是在政治认同上,「脱中」体现在持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试图以教材改写、历史剪裁、文化割裂的方式,消除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与中国主权的认同,构建「台湾主体意识」。与此同时,「入北」「转型」则体现为积极与美欧国家建立「价值同盟」,以「民主对抗威权」的修辞构建所谓「台湾国际道义正当性」。赖清德此类政治认同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谋独」塑造舆论与制度基础。

二是在经济策略上,「脱中入北」「迎风转型」具体表现为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积极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印太供应链重组。这种政策不仅背离了台海两岸经济互补、产业互联的基本现实,也对台企带来高昂的转型成本压力。而所谓「入北」的经济政策,例如「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与加拿大、英国签订的「准双边协定」,大多缺乏法律约束力与对等市场回报,实为政治象征而非实质突破。

三是在安全战略层面,「入北」「转型」则意味著将台湾安全全面寄托于美日主导的区域战略布局。赖清德政府积极迎合美国印太战略,推进军事互通、军售采购及对大陆的敌意标签化,实质是以「以美制华」为借口,在台海制造对抗局势。这种战略不仅背离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也使台湾沦为外部势力遏制中国发展的地缘工具。

简言之,「脱中入北」「迎风转型」不仅是战略误判,更是路线危机,其伪装下的本质依旧是「以脱中为手段、谋独为实质」。赖清德此次讲话试图以「主权基金」「民主价值」「全球布局」等政策语言包装该战略,但只要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割裂中华民族认同,其路线终将因违背历史大势与民心民意而遭遇反噬。
 

多边谋独的叙事陷阱:多边合作掩盖「台独」实质

 

赖清德在讲话中宣称「台湾是世界的台湾」,频繁援引「民主联盟」话语,试图以台湾在科技、自由、民主方面的地位为依据,强化其与美西国家的所谓「命运共同体」关系。他借《圣经》之喻渲染台美「互为利器」的合作关系,意图制造台湾已「脱中而成全球节点」的国际幻象。然而,所谓「全球布局」本质上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系统性削弱,是借「多边主义」形式行「谋独」之实。

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相关国际法,台湾属于中国,不具备参与国际组织或缔结国家协议的法理资格。所谓「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无法形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家协定,而台英、台加的合作更属象征性政治互动,其法理基础虚化。台民进党当局将这些协定包装为「台湾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对国际法秩序的误导性再叙述。

赖清德鼓吹的「行销全世界」「拓展民主市场」等涉外主张,名义上主张开放与多边合作,实质上是「脱中入北」的延伸策略,其后果是破坏台湾赖以发展的经济结构。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仍超三成,大陆既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也是其制造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贸然推动「经济断链」,不仅伤害台湾本身的经济竞争力,也将造成产业链重构的系统性混乱。

赖清德还提出「台湾是AI时代神经中枢」的论点,意图强化台湾在全球科技产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以此换取美西国家的技术与安全支持。然而,AI技术的核心资源掌握于中美两大科技体系中,台湾若一味排斥大陆市场与研发协作,在产业链整合上将遭边缘化;脱离大陆不仅不能带来科技自主,反而将使台湾沦为科技孤岛,成为大国博弈下的次要变量。

因此,赖清德以「全球布局」为名推行「国际谋独」,其实质是一场披著多边主义外衣的地缘政治投机。其所构筑的「台湾是世界的台湾」叙事,不仅经不起国际法的检验,也违背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
 

结语

 

赖清德「520讲话」以「迎风转型」为名,在战略上操弄「民主叙事」掩盖分裂图谋,在经济上粉饰「主权基金」以制造虚假繁荣,在外交上鼓吹「台美连结」以推动谋独路线,其讲话内容构成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系统性挑战。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已确立台湾属于中国的法理地位。这一事实不可改变,也不容否定。赖清德当局无论如何包装其「谋独」策略,都无法逃避历史的审判与现实的反噬。

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统一不仅是历史潮流,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台湾的出路在于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任何以「价值」之名行「分裂」之实的路线,最终只会走向历史的绝路。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4-6月号

紫荆论坛4-6月79封面Final_OL 2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