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荣: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对策建议
杨秋荣 I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现阶段,香港航空业发展具有运输能力提升、客运市场恢复、机场城市建设加快、货运腹地市场扩大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区域竞争激烈、大湾区空域资源紧张且统筹协调难度大、全球供应链调整影响物流中心重新布局等现实挑战。对此,作者提出,大湾区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空域资源,在大湾区机场群中加强差异化发展,香港也应积极拓展亚太区与内地市场,加快机场城市建设、发展临空经济,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提升香港航空枢纽地位,是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增强发展动能、推动香港由治及兴、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之举,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香港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航空业发展具备独特优势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的独特优势,也是香港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航空货运多年领跑全球。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连接全球约220个航点,为香港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一)香港国际机场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货运业务多年来全球领先。2023年,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量3,95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33万吨,货运量排名全球第一。根据2024年3月民航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683万吨,国际航空枢纽完成货邮吞吐量1,086万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珠三角九市完成货邮吞吐量368万吨。可以看出,香港国际机场在我国航空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巩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月 22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抵港,展开七日考察调研行程。图示夏宝龙主任(左二)在行政长官李家超(左一)和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林天福(左三)陪同下,视察自动驾驶车辆在香港国际机场内的运作(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2024年,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将投入运作,预计2035年可达到每年处理1.2亿人次旅客及超过1,000万吨货物的目标。从大湾区看,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拥有7座运输机场、17条跑道,旅客吞吐量达4.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目前香港机场航空货运量在大湾区占比达75%,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能力正不断增强,在大湾区航空业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预测显示,2024年全球航空业总收入将达到9,640亿美元,全球航空客运量将突破47亿人次。货运收入将达1,110亿美元,高于2019年水平。英国航空航天、国防、安全和空间行业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飞机订单达到创纪录的1,667架,同比增长129%。飞机订单量的大幅增加显示航空业复苏的步伐加快。此外,部分国家不断扩大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2023年11月,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迪拜国际机场目前正在扩建2号航站楼,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新航站楼预计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增加投入,扩大机场建设规模。随著航空业逐步复苏,香港国际机场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有助于机场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加快拓展发展空间。 (二)客运市场逐步恢复,机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旅客吞吐量恢复至疫情前的五成。2023年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为3,950万人次,是2019年的55%,恢复至亚太地区国际旅客最繁忙的机场第四名。根据香港机场管理局2022/23年报显示,截止到2023年3月份,客运市场份额中,内地旅客占13%,东南亚占30%,美国及加拿大占8%,日本占16%,欧洲占11%,台湾占7%。总体上,国际旅客占比87%,东南亚成为香港国际机场最大的客运市场。 二是积极构建湾区旅客的首选中转站。香港国际机场连接全球约220个航点,其中有50个内地航点,是大湾区旅客前往世界各地的首选中转站。疫情前,每年约有1,400万人次的大湾区旅客经香港国际机场飞往全球。香港国际机场具备便捷的跨境海陆交通网络,为旅客提供快船转驳及客车服务,连接内地多个目的地。旅客可在区内使用预办登机及行李直挂服务,抵港后直接前往机场登机,不需再次办理入境香港手续。到2025年左右,香港国际机场在大湾区的城市候机楼将增加至30个,旅客中转功能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机场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香港国际机场正在从「城市机场」逐步发展为「机场城市」。「机场城市」主要发展项目包括航天城,其中位于航天城的「11天空」将成为香港最大型的综合购物、餐饮、娱乐设施。机管局积极优化机场设施以提升旅客机场体验,包括提升「奇幻旅程」「互动游乐」「小休片刻」等区域,引入知名品牌,并开设品牌旗舰店。2022年11月启用天际走廊,供旅客欣赏飞机进出与停机坪景色,并完善国际机场贵宾室服务。此外,推出「登机易e-道」,提高旅客登机效率,「登机易」于「2022香港信息及通讯科技奖」中夺得「全年大奖」及「智慧出行大奖」。 (三)货运领先全球,腹地市场不断拓展 一是香港国际机场货运量多年位列全球第一。2023年香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量达到了430万吨,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香港机场管理局2022/23年报,在客运市场份额分布中,内地货物吞吐量占13%,东南亚占17%,美国及加拿大占19%,日本占8%,欧洲占13%,台湾占8%。从货值看,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2022年香港空运的对外商品贸易中,空运的进出口货值达到45,624亿港元,占比为48%,海运的货值达到11,970亿港元,占比为12.7%。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过去十年里,全球航空业的客运量年均增长率约为5%,货运量年均增长率更高达7%,尤其是亚太地区的航空市场更加具有潜力。在此背景下,香港国际机场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货运腹地市场加快布局大湾区。香港积极拓展货运腹地市场。2023年4月,「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启用,实现了跨关境安检前置的海空联运模式,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极大地缩短了货物的转运时间。截至2024年1月,已累计服务超过300家大湾区外贸企业,进出口货值突破17亿元人民币。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一步拓展了香港机场的货运腹地,构建了跨境海空联运新通道。 三是积极打造亚洲电子商贸枢纽。目前,作为香港第三大仓库的菜鸟智慧港于2023年投入运作,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亚洲智能物流枢纽。DHL中亚区枢纽中心扩建工程于2023年投入使用,机场转口邮件中心预计于2025年竣工。UPS新枢纽中心预期2028年竣工。未来,香港国际机场处理货物的能力和效率将大幅提升,有助于打造香港国际机场成为亚洲电子商贸枢纽、巩固香港国际机场大湾区国际货运门户的地位。香港航空业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根据2023年世界最佳机场排名,香港国际机场排名跌至第33位。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地缘政治带来的贸易摩擦、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区域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面临著较为严峻的挑战。 (一)周边机场发展迅速,区域竞争激烈 当前,香港国内航线不足,航空货运受到广州、深圳的较大竞争压力。2023年,广州、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6,316、5,272万人次,远高于香港国际机场的3,950万人次。广州、深圳机场货物吞吐量分别为203万吨、160万吨,与香港机场的差距逐步缩小。尤其是在货运方面,2018-2023年,香港、广州、深圳机场的货运平均增长率为-3.1%、1.5%、6.3%,可见香港机场的货运市场受到广州、深圳机场的较大挤压。从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机场货运量所占份额来看,香港机场货运量占比从2018年的62%下降至2023年的54%,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而广州、深圳机场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广州从23%上升至25.5%,深圳从14.8%上升至20.1%,表明香港机场货运量在大湾区面临激烈竞争。同时,随著深中通道即将开通,深圳机场的货运量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向珠江口西岸转移将加快,可能进一步稀释香港机场的货运。广州白云机场作为大湾区的航空货运枢纽,目前已有超60条货运航线,航线网络覆盖全球230多个通航点,未来将新开国际货运航线,可能进一步挤压香港国际机场的货运市场空间。 (二)大湾区空域资源紧张,统筹协调难度大 从机场归属来看,香港、澳门和广州分别归属于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政府,深圳、珠海机场分别归属于两个经济特区市政府,各大机场的航线网络重复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总体上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从其他湾区看,机场功能定位、分工布局比较明确,纽约湾区构建「两主一辅」的双枢纽布局,规模较小的拉瓜迪亚机场基本没有国际航线。旧金山湾区因规模相对较小,布局「一主两辅」的单枢纽模式,在空域资源等方面协调难度较小。东京湾区形成「一主一辅」的双枢纽布局,其中羽田机场以国内为主,成田机场以国际为主。大湾区空域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航线相互交错,上升下降频繁,存在结构性缺陷,运行矛盾凸显,在狭小空域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空中交通流量,香港国际机场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机场有效分配航线、时刻等空域资源,推动协同发展,是急需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货物中转功能减弱 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加速相关进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分工格局向区域化、本土化调整,亚洲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22年香港是全球第十大商品输出地,比2020年下跌四位。在此背景下,部分跨国公司把物流中心迁出或分流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是全球最大集成电路出口地,全球第二大移动电话、电脑零配件及摄录机出口地,随著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不断升级,欧美与我国的供应体系逐步出现分割,如半导体科技大厂英伟达正在把香港的物流中心迁至台湾。此外,部分跨国企业把供应欧美市场的物流中心由香港迁至新加坡,导致香港中转货物的优势逐渐减弱,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必将影响物流中心的重新布局,香港迫切需要巩固其在亚太航运、空运物流中心的枢纽地位,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香港是国际自由港,航空运输能力在国际上具有领先优势。当前,香港航空业逐步复苏,机场「三跑」即将投入运作等,是香港国际机场向新而行、全面发力的重大机遇。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化调整的大背景下,必须携手内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产供链竞争力,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一)优化空域资源,拓展香港航空网络优化调整粤港澳大湾区空域结构,加强军民航协调,强化空域协调和空管协作,争取释放出更多空域资源,提升空域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香港拓展航空网络,加大对东南亚、北美洲、南美洲等的航线布局,在航线资源、时刻资源、货机安排等方面布局更多航空资源。提升空管保障能力,通过空域调整、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为香港机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支持香港在空域规划、航线划设、程序设计等方面制定优化方案,推动大湾区形成「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地区性枢纽机场」联动发展,开展联合管制运行,实现统一联动的管制运行,在整体上提升空域运行效率。(二)在大湾区机场群中加强差异化发展推动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构建差异有序的区域航空协同发展体系,明确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中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在国际航线、国内航线的布局上更具差异化,推动协同效应,促进良性竞争。借鉴大伦敦地区五大机场区域运营体系经验,通过合作运营、错位经营、差异化经营等手段,支持香港国际机场为不同需求的旅客、不同类型航空公司以及航空货运运营商提供服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满足区域内的航空运输需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细分领域上,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航空运输格局。提升通关效率,试行在香港国际机场实施「一地两检」,提升客运效率。(三)积极拓展亚太地区航空货运市场著重开拓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市场,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化妆品、健康食品冷运、医药、电商及快递等高增值业务,支持香港快运航空、国泰货运、香港货运航空等香港机场货运企业发展,积极与阿里巴巴、圆通等开展合作,推动差异化的航空物流细分市场发展。拓展货代服务等业务,大力发展国际货运包机业务,推动快件业务发展,加快敦豪中亚枢纽中心、香港国际机场转口邮件中心、UPS大型快递处理枢纽建设,提升对进出口货物和转运货物的处理和分拣效率。推动电子商务及快速物流配送业务,响应后疫情时代香港电商需求的快速增长,加速渠道拓展,支持香港国际机场与内地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招聘专业电商团队,探索业务升级转型。(四)加大与内地各大机场的合作力度推动香港国际机场与广州、深圳等周边机场在设施扩建、业务拓展、空域管理、临空经济、航空管理培训、飞机租赁和航空融资业务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香港国际机场按市场化原则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参与运营发展。在飞机维修改装、航空零部件制造、航空培训、航空会展等项目方面加强合作,推动「经珠海飞内地+经香港飞全球」的合作模式,实现香港与珠海机场互利双发展。发挥港珠澳大桥、珠海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以及江门、中山等各大物流园区等的作用,推动香港机场与内地合作发展国际货运业务,吸引粤西货物经珠海由香港国际机场运往世界各地,而海外货物可运用相反路线进口粤西地区,推动机场发挥大湾区物流门户的作用。发挥东莞的「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等作用,鼓励周边大型对外贸易企业与物流园合作,丰富香港国际机场货源。促进多式联运接驳设施建设,提高香港国际机场的货物运输效率,加强在客运和货运上互联互通,支持以香港国际机场为中心,建立「内地揽货—香港直飞」的货物出口模式,实现香港航空物流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五)加快机场城市建设,发展临空经济持续推动机场城市建设,提升空运业务智能化水平,在基础设施、自助服务、优化机场运作等方面大力推动智能机场建设,加快香港机场的智能化建设,通过促进资源智能调配,全力提升空运业务智能化水平。丰富空运业务应用场景,整合航空物流服务相关信息,运用电子标识、智能感知、自动定位、流动追踪、状态监控、异常预警等技术,提升信息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全流程、可视化服务。积极发展临空经济,支持香港国际机场发展航空物流、商务会展、跨境电商、航空金融国际航空租赁、融资中心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积极引入货运公司、航空设计公司、运营公司及系统安全公司,吸引更多全球领先的物流企业在香港设立总部。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航空维修、飞机租赁、航空培训、文化创意等业务。鼓励低空经济发展,推动无人机物流及小型飞机等低空飞行产业发展。提升研发能力,建立与无人机相关的应用科技中心。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实现低空融合飞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临空新经济,构建以航空运输、物流为基础,以临空产业为主体的临空经济体系。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3-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