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吴志华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累计接待数百万名访客,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香港以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机构的珍藏,积极与中外文化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同时,馆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保护与研究是根本、教育和传播是要义的宗旨,眼观世界、与时并进,倡守正创新与融通中外并举。
永葆初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复兴的根和魂。我们必须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途。随著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肩负起新的任务。香港故宫馆的创建顺应了时代要求,立馆初心在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该项目展现出了高远的视野,并得到中央和特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习近平主席更亲自在香港见证了项目的启动。
故宫博物院及其收藏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但由于空间的不足,故宫一百八十万件藏品中绝大部分都存放在藏品库内。香港故宫馆的建立,正好为故宫文物的展示、故宫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平台。所谓的「独特」,指的是中华文明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的特色,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续不断、历久不衰的原因。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与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香港又有独特的地位,在联通世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化艺术方面,香港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发挥著连接祖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在诠释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香港的策展人和研究者能够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合流、雅俗共赏。2012年,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签订文化合作协议,商定双方大致每年合办一项以故宫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这一协议也基本实现。双方已经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于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科学馆举办过大型专题展览。香港团队以创新和独特的策展手法展示了故宫文物,吸引了百余万访客参观,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香港故宫馆于2022年7月下旬成功开馆,一年半多共接待超过223万名观众,其中超过五成来自内地、三成为本地、两成为亚洲和欧美。观众对新馆的展览反应热烈,评价也十分正面。开馆至今共展出九个以故宫为主题的展览,展品不断轮换更新,先后共有1,200件故宫文物运港展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故宫建院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些参观完香港故宫馆的内地观众曾留下以下有趣评论:「香港故宫馆所展示的故宫文物,好像比北京故宫还多。」这说法并不正确,故宫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数量远比我们多,只是故宫太大,展览分散于宫殿群各处,一般观众很难用有限的时间把所有展出的文物看完。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不是纯粹的博物馆。但香港故宫馆聚焦于以故宫文物讲故宫故事,并设五个常设展,以不同故宫文化或藏品为主题,让观众仅用半天的时间就能够体验一次丰盛的文物之旅,认识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涵义
故宫文物主体来自历代宫廷的收藏,是艺术精品中的精品,论审美与品味,当为至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但在艺术之美外,其亦有科学和历史价值。同时,故宫文物亦包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包括观念、伦理和价值,揭示了中华民族守正大义之道,绝不能与清宫宫斗电视剧混为一谈。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必须结合时代发展所需,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以服务人民与社会发展所需,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香港故宫馆坚持守正创新,以现代眼光,将故宫文化联系当下日常生活,帮助观众建构文物的现代意义,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二号展厅的「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览,以乾隆皇帝农历新年一天的活动,展示清朝帝王在风俗、宗教、理政、艺术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生活,从中窥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其中「待母至孝」与「思念亡妻」两部分更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香港故宫馆另一创新之举,就是进行古今对话,这即是五号展厅和七号展厅的策展手法。五号展厅「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展览,委约香港设计师作策展人,以当代设计角色和理念,重构故宫八十多件文物的文化价值,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特色。七号展厅则邀请香港年青艺术家,在研习故宫文物和文化后,创作具有「跨越时空」属性的当代艺术品,透过古今对话寻找艺术永恒之美。这也是香港故宫馆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创新的努力和尝试。开馆至今,两项专题展览「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译」和「山林市城:游历旧园新景」,受到观众的欢迎。
香港故宫馆的创新亦见于大量多媒体展品的制作,尝试将科技融入艺术。这些多媒体或新媒体展品,绝大部分由香港艺术家或专业公司创作,重视展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育效果和艺术技巧,有别于众多新媒体展品只讲求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开馆至今所制作的多媒体展品多达104件,与文物展品相配合,有效地提升了展览的观赏性和教育性。
倾力融通中外拓展国际文博新视野
香港故宫馆定位是一间具国际视野的博物馆,希望利用香港中西汇流、兼容并蓄的优势,积极与外国博物馆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香港故宫馆的策展和研究人员不少曾在外国学习和工作,具有国际视野、丰富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了解外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兴趣所在,因而可以利用香港独特的国际平台优势,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达至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开馆之前,馆方已主动联络海外几十间博物馆,并建议开展交流和合作。开馆以来,馆方先后与法国罗浮宫、卡地亚艺术收藏、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英国国家美术馆等机构合作,策划特别展览。今年将策划两项与法国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的展览,藉著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促进与法国的文化交流合作。香港故宫馆正与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卡塔尔、西班牙、英国、埃及、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商讨,希望策划文明和艺术交流展览,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训、文物保护、教育活动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馆方在去年举办了以考古和文物保护为主题的两个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今年三月又参与了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所主办的国际文化高峰论坛,并专门邀请了七位在国际享有盛名的国家博物馆馆长作专题报告。这充分说明了香港故宫馆融通中外的能力。我们也必将在此道路上继续奋进。
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保有爱国情怀,并须有世界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中国一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包容,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以及创新叙事策略,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尤为重要。我们应努力营造平等对话和共情语境,建设更具文化认同、价值认知、情感共鸣的叙事生态与场域,借助故宫这个文化大平台,讲述更多引发共振共鸣的中国故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3-4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吴志华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累计接待数百万名访客,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香港以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机构的珍藏,积极与中外文化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同时,馆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保护与研究是根本、教育和传播是要义的宗旨,眼观世界、与时并进,倡守正创新与融通中外并举。
永葆初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复兴的根和魂。我们必须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途。随著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肩负起新的任务。香港故宫馆的创建顺应了时代要求,立馆初心在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该项目展现出了高远的视野,并得到中央和特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习近平主席更亲自在香港见证了项目的启动。
故宫博物院及其收藏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但由于空间的不足,故宫一百八十万件藏品中绝大部分都存放在藏品库内。香港故宫馆的建立,正好为故宫文物的展示、故宫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平台。所谓的「独特」,指的是中华文明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的特色,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续不断、历久不衰的原因。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与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香港又有独特的地位,在联通世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化艺术方面,香港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发挥著连接祖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在诠释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香港的策展人和研究者能够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合流、雅俗共赏。2012年,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签订文化合作协议,商定双方大致每年合办一项以故宫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这一协议也基本实现。双方已经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于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科学馆举办过大型专题展览。香港团队以创新和独特的策展手法展示了故宫文物,吸引了百余万访客参观,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香港故宫馆于2022年7月下旬成功开馆,一年半多共接待超过223万名观众,其中超过五成来自内地、三成为本地、两成为亚洲和欧美。观众对新馆的展览反应热烈,评价也十分正面。开馆至今共展出九个以故宫为主题的展览,展品不断轮换更新,先后共有1,200件故宫文物运港展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故宫建院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些参观完香港故宫馆的内地观众曾留下以下有趣评论:「香港故宫馆所展示的故宫文物,好像比北京故宫还多。」这说法并不正确,故宫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数量远比我们多,只是故宫太大,展览分散于宫殿群各处,一般观众很难用有限的时间把所有展出的文物看完。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不是纯粹的博物馆。但香港故宫馆聚焦于以故宫文物讲故宫故事,并设五个常设展,以不同故宫文化或藏品为主题,让观众仅用半天的时间就能够体验一次丰盛的文物之旅,认识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涵义
故宫文物主体来自历代宫廷的收藏,是艺术精品中的精品,论审美与品味,当为至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但在艺术之美外,其亦有科学和历史价值。同时,故宫文物亦包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包括观念、伦理和价值,揭示了中华民族守正大义之道,绝不能与清宫宫斗电视剧混为一谈。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必须结合时代发展所需,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以服务人民与社会发展所需,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香港故宫馆坚持守正创新,以现代眼光,将故宫文化联系当下日常生活,帮助观众建构文物的现代意义,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二号展厅的「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览,以乾隆皇帝农历新年一天的活动,展示清朝帝王在风俗、宗教、理政、艺术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生活,从中窥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其中「待母至孝」与「思念亡妻」两部分更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香港故宫馆另一创新之举,就是进行古今对话,这即是五号展厅和七号展厅的策展手法。五号展厅「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展览,委约香港设计师作策展人,以当代设计角色和理念,重构故宫八十多件文物的文化价值,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特色。七号展厅则邀请香港年青艺术家,在研习故宫文物和文化后,创作具有「跨越时空」属性的当代艺术品,透过古今对话寻找艺术永恒之美。这也是香港故宫馆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创新的努力和尝试。开馆至今,两项专题展览「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译」和「山林市城:游历旧园新景」,受到观众的欢迎。
香港故宫馆的创新亦见于大量多媒体展品的制作,尝试将科技融入艺术。这些多媒体或新媒体展品,绝大部分由香港艺术家或专业公司创作,重视展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育效果和艺术技巧,有别于众多新媒体展品只讲求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开馆至今所制作的多媒体展品多达104件,与文物展品相配合,有效地提升了展览的观赏性和教育性。
倾力融通中外拓展国际文博新视野
香港故宫馆定位是一间具国际视野的博物馆,希望利用香港中西汇流、兼容并蓄的优势,积极与外国博物馆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香港故宫馆的策展和研究人员不少曾在外国学习和工作,具有国际视野、丰富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了解外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兴趣所在,因而可以利用香港独特的国际平台优势,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达至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开馆之前,馆方已主动联络海外几十间博物馆,并建议开展交流和合作。开馆以来,馆方先后与法国罗浮宫、卡地亚艺术收藏、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英国国家美术馆等机构合作,策划特别展览。今年将策划两项与法国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的展览,藉著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促进与法国的文化交流合作。香港故宫馆正与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卡塔尔、西班牙、英国、埃及、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商讨,希望策划文明和艺术交流展览,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训、文物保护、教育活动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馆方在去年举办了以考古和文物保护为主题的两个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今年三月又参与了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所主办的国际文化高峰论坛,并专门邀请了七位在国际享有盛名的国家博物馆馆长作专题报告。这充分说明了香港故宫馆融通中外的能力。我们也必将在此道路上继续奋进。
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保有爱国情怀,并须有世界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中国一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包容,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以及创新叙事策略,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尤为重要。我们应努力营造平等对话和共情语境,建设更具文化认同、价值认知、情感共鸣的叙事生态与场域,借助故宫这个文化大平台,讲述更多引发共振共鸣的中国故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3-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