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陈恒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研究员
朱光潜先生是久负盛名的东西方文化摆渡者和一代桂冠学人。早年曾就读于香港大学文学院,并跨系修读英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课程,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哺育。香港是其「人生艺术化」思想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奠定了其一生教育活动及学术活动的基础和方向。他的美学思想注重生活的情趣培育,主张用艺术来美化人生。这一美学思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饱含情趣,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充盈,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是久负盛名的东西方文化摆渡者和一代桂冠学人。朱氏曾于1918-1922年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跨系修读英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他在自传中写下:「港大使我从一名中国乡土人物迈进了世界级的学术殿堂」「这就奠定了我这一生的教育活动及学术活动的方向」。香港是朱氏「人生艺术化」思想的诞生地。在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使朱氏形成了静穆谦和的性格,他注重生活情趣培育,主张用艺术来美化人生。这一美学思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饱含情趣。虽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学主张,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深切体悟这一美学思想的魅力,从中吸收宝贵的养分,从而为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生机。
文化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出发点
香港大学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使朱氏不仅能够静穆谦和地做人,还能够不偏不倚地做事。他有时站在太平山顶俯看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心旷神怡,胸襟为之开阔,感觉到「人生艺术化」了。
美化人生是朱光潜先生「人生艺术化思想」的首要追求。人生是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中西方对人生的探讨都有著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人们对人的精神问题的关注更加直接和自觉。人们希望通过解决人生问题来提升生活的情趣和品质。朱氏人生美学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说,「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情化,理想化」,人不能艺术化地生活,就无法在生活中获得旨趣,人生问题就不能妥善解决,人类创造就失去力量的源泉。反之,有了美的思想和追求,则人际变和谐,民族就有精神支柱,国家也就有希望。因此,朱氏通过主张以「人生的艺术化」来洗刷人心,美化心灵,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这亦是对独特个体生活世界的审美重构。
改善社会现状是朱氏美学的另一追求。在上世纪上半叶,国家民族处在灾难深重、腐朽不堪的困境之中。作为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学者,朱氏自觉担当时代责任,极力倡导以审美教育的方式,使人生美化、理想化,进而使社会美化和理想化,激发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他认为,就社会而言,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绝不会有出路;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因此,个人在社会中如果不能成为有力的分子,则个人无出路,国家民族也无出路。因此,社会要大力倡导德行风化,形成共同遵守的契约,每个人都为国家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学术问题是「人生艺术化」思想所针对的又一重大课题。学术文化是国家精神命脉所在。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识即德行。」凡是德行缺陷,必定由于知识不丰富。朱氏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它借以生存的潜在力量。如果它难于生存,而文化不能挽救它的厄运,这就足见那文化自身有弱点」。因此,他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对礼乐精神的倡导;也十分注重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借鉴,比如研究康德、克罗齐、尼采、布洛等人思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国家而言,文化就是国之「公器」。他深刻警示中国当时的腐败情形,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他指出无爱真理的精神、无评判的精神、无忠实的精神、无独立创造的精神、无实验的精神,都是当时中国学术界最危险的通病。
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具有在出世入世之间自然融通转化的能力。朱氏把「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座右铭,并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个伟大格言去行动、去生活、去谈艺、去审美。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既严肃又豁达。一方面追寻豁达的心境,用道家的淡泊、宁静,调适最无功利、最专注的心境;另一方面坚持儒家的严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现实的事业当中。只有保持这份担当与热忱,才不会半途而废,才可能战胜艰难,取得最后的成果。与传统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不同,朱光潜只是借用其思想阐发其积极精神,而后把它归宿到舍己为人、忘我工作上,以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叶朗先生因此称他为「大树」「拾穗者」「伟大的工匠」。他自己也说:「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而他自己既能「执著」,也能「豁达」,展示出一代学术大师的崇高风范,在出世入世间优游融通,构成了独特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境界。
朱氏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特重情感,主张以情为本。他认为「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提出了「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的产物」的观点。在「人生—情趣—艺术」三者之间,「情趣」是「人生」与「艺术」联系的「中介环节」。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世界就如展现在人性格中的景观。人须有情趣才能有生机活力,情趣越丰富,越能从生活中领略到更多的快乐生机。「尊理智抑情感的人在思想上是开倒车,是想由现世纪回到十八世纪」,朱氏认为,纯粹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也是冷酷、刻薄、寡恩的。他十分注意生活情趣的培育,常以古人友,热爱古典文化,在其中吸收丰富的生命情趣。因此,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丰厚。
追求生命自由,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也是人生幸福之所在。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的最后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挠的活动」。朱光潜受到亚氏启发,他极力主张生命自由,并视之如珍宝,时常为表达自由的思想主张而特立独行。他认为「学术思想发展之首要条件为自由」。他倡导教育独立自由,主张任何职业的教育都要以宽大自由的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培养人性的生机,推进学术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而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主张做一名「自由分子」,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党,也就无须与任何政党对立,以便保持中立超然的态度。朱氏亦十分注意文艺创作和欣赏给人带来的自由和超脱的审美感受,鼓励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度,又要大胆发挥、自由创作。
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朱氏由早期的「真、善、美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各有侧重」,到后来主张「人生是一个有机体,科学、道德和审美统一于人生,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俱备,人生才完美」,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以为,从一般人眼中看,美与善是两回事,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也不一定美;但在哲学家看来,美与善是不可分的,根本上是一回事。它们共同的条件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审美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他引证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他坚信人性本来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这也就是朱氏「真—善—美」一体化,统一于美和人性自由的观点。
人生艺术化思想的现实功用
朱氏美学思想内涵深刻、贴近生活,给人启迪和持久的进取力,鼓励人们「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认为,这世界凡是要成就点事业或学问,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总是困难重重,主角总要历尽千辛万苦。但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毅然决然地奋勇前行,后者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是他敢于「朝著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劝青年朋友要从小立志,所谓立志,不仅要起念头,还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并抱必达目的之决心。所以,见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而且要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在他的精神感染下,个人能增强勇气和志气,在人生道路上,摒弃怯懦和自卑心理,不断进取,获取更大的胜利。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另一魅力在于淡泊功利、清静无为的豁达心态,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柔韧性。他面对各种人生坎坷,总是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且能从中领略到「心有常闲」的快慰。他毕生持有虚怀若谷、谦冲自牧的静穆式情趣,心有常闲惬意之时,也不忘坚忍不拔。他常说,做事业要始终秉持「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要做的事,此身来做,不推脱给他人;此时要做的事,此时就做,不推迟到来日;此地要做的事,就在此地做,不另找别的地方做。朱氏一生奉行「三此主义」,也就是扎扎实实做事的准则,天天坚持,样样落实。这也是他在学术与人生道路上始终高人一筹、超然物表的缘由。
朱氏生活美学体现出的丰沛幸福感,与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拘束、紧张互相弥补。他倡导的艺术化生活方式是在「天然」的基调下,形成自由、闲静、清逸的格调和情趣。尤其是希望青年可以坚持。朱氏最关心爱护青年,最善于与青年谈心。他的成名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皆是青少年们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读书、择业、爱恋种种,为现代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南,是充满人生智慧的经典。
朱氏美学思想正是藉助艺术的超凡作用,将附载在人们心头的沉重负担抛开,还以至真之心、至幽之境、至清之怀,使生命拥有丰沛的幸福感。以唤醒个体巨大的生命潜能,使他们能摆脱一切精神的或情感的束缚,展示心灵的自由和自足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情趣和风度。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甚至有人说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实现所有的事情,包括将改变人们工作、学习、旅行、医疗保健和交流的方式,各个行业将围绕它重新定位。整个时代、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育的传统正在被彻底颠覆。那么,在人们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时,反求存在的意义,也许只有艺术化地生活,才能确保个体的独立性。
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有必要而且很急迫地需要走近朱光潜先生,重温他的思想,并与之为友,从中获得启迪。现代生活的智者,应不失时机地改变匆匆的行色,放下私欲的包袱,以艺术化的形式感悟生命的本真,如此,生命就好比美学散步一样轻松自如。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3-4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