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张 弦 | 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楠凤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香港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人文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层次、宽口径和广领域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中国和印尼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关系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推动了香港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梳理香港和印尼人文交流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回顾了两地在文化、媒体、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现况,建议香港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夯实和拓展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动中印尼两国关系友好发展。
人文交流,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文明背景下的人民之间为了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所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包括直接交流乃至分享他们之间不同的理念和体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对消除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至关重要,为发展国家间良好关系奠定社会基础。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其多元文化优势也在不同文化交流和中西文明互鉴中得到进一步彰显。由于地缘亲近的天然优势,香港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双方人员往来频繁,经贸交往紧密。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两地在文化、媒体、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发展前景愈加光明。
两地人文交流历史绵长
香港与印尼的关系最早起源于民间贸易往来。爪哇商人起初前往作为南中国海贸易中心的香港转运货物,后来逐渐有一些人选择在港居留,慢慢形成了早期的移民社群。19世纪50年代后,由于淘金热及移民浪潮的兴起,大量华人经过香港中转散播到世界各地,这使得香港与包括印尼在内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50、60年代,受当时中印尼两国关系及印尼国内政治变动的影响,许多印尼华人选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20世纪70年代初期,政策放宽允许华侨家庭申请离境投靠亲友,此后陆续有超过20万印尼华侨自内地迁居香港并落地生根,他们也成为在港东南亚华人社群的主体。尤值一提的是,在港印尼华人十分团结,成立了多个社团协会团结侨友、守望相助,还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印尼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人文交流。20世纪90年代后,劳动力输出成为印尼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印尼政府也积极推动家庭佣工(domestic helper)输出。香港因其拥有的制度和法律优势,包括最低工资保障和标准雇佣合同、透明清晰的法律法规、较为发达的市民社会和志愿者组织,再加上两地距离较近等因素,逐渐成为印尼劳务输出的重要目的地,吸引了大批印尼劳动力涌入。来自印尼的女工已成为香港外籍家佣市场的主力军。她们独具特色的宗教风俗、生活习惯、饮食服饰和多姿多彩的假日活动,已然成为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为香港社会的多元共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香港与印尼的关系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两地经贸合作更趋紧密,人文交流持续深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香港已发展成印尼第三大境外直接投资来源地,印尼也成为香港第六大东盟商品贸易伙伴。此外,香港还扮演起联结中国内地与包括印尼在内广大东盟国家之间的「超级联系人」角色。2012年,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访问香港,与香港就促进两地旅游、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换意见;2016年,香港与印尼签署合作备忘录;2017年,时任印尼总统佐科首次到访香港,双方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劳工合作声明,佐科还到访杜莎夫人蜡像馆为其真人蜡像揭幕,并与在港印尼侨民会面;2018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访问雅加达,表示将与印尼携手进一步推动在文化教育、学生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访问印尼,与印尼政府部门及企业机构签署了15份合作备忘录和协议,涵盖多个议题领域,以巩固两地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两地人文交流蓬勃畅旺
当前,香港与印尼的人文交流合作已形成多层次、宽口径和广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香港生活著人数众多的穆斯林群体,与印尼的民间交流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同时,具有印尼背景的居港华侨华人往返两地,更是成为连结中华文化和印尼文化的情感纽带,促进了两地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共融。在政府主导、官民并举和多方协同的格局下,通过两地政府和民间机构的持续共同推动,香港与印尼在文化、媒体、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民间交流基础深厚。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留香港的非华裔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8.4%,数量约为62万。其中,印尼籍人口超过14.2万,在所有非华裔人口中占比超过23%,仅次于菲律宾人,成为香港第三大族群。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访问印尼时曾特别感谢身居香港的印尼家佣,赞扬她们已成为许多香港家庭的家人,是香港人民的朋友。除印尼家佣外,香港还有数十万上世纪70年代从内地移居香港的印尼华侨及其后代。香港印尼研究学社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和印尼政府部门及民间团体联合举办座谈会、论坛和研讨会并安排互访和考察活动等。
文化交流多姿多彩。2017年,香港与印尼签署文化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艺术、电影、博物馆和画廊、美食和文化教育等五个领域开展合作,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此后,两地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2021年香港驻雅加达经贸办事处举行的「香港电影巡礼2021(印尼站)」,2022年香港天趣当代艺术馆与印尼驻香港总领事馆举办的「向世界遗产致敬:印尼艺术展」等。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研究项目,包括:香港大学的知识交流计划设有《香港城市,我们的移民记忆》等子单元,记录在港印尼华侨的故事和经历;香港印尼研究学社成员协助统筹翻译印尼文大型史书——《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与贡献(Tionghoa Dalam Keindonesiaan)》等。
媒体交流有声有色。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的大背景下,两地传媒交流提升到新的高度。2024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广播处处长张国财与印尼国家广播电台总裁Hendrasmo在雅加达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双方将联合制作名为「Hello Jakarta! Hello Hong Kong!」的新节目在两地播放,还约定加强新闻采访合作,深化广播人才与技术交流。一些长期居港的印尼人士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印尼文化,成为自媒体红人。如一位名叫Nikmatul Rosidah的印尼女性,来港已逾20年,凭藉在YouTube上教做印尼菜,粉丝数量仅在2021年就超过145万人,位居全港第二。
教育合作持续推进。香港拥有国际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将自身打造成区域主要教育枢纽,同时近年来印尼也在主动和国际接轨提升本国教育水平,因而双方能够在教育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促进知识传播并提高教育竞争力。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访问印尼教育与文化部,与印尼教育界建立联系,推出「一带一路」奖学金吸引了大量印尼学生赴港就学。香港高校还纷纷主动赴印尼开展招生宣介,印尼学生的数量在香港国际学生中名列前茅,如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学生中大约有一成来自印尼。
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为香港和印尼的支柱性产业。香港旅游业针对印尼市场做了大量旅游推介活动,包括与印尼MNCTV合作推介香港邮轮产品、推出家庭旅游套餐和打折机票、在雅加达举办香港城市巡回展览等。印尼也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增加香港民众对印尼的了解并吸引更多游客,印尼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旅游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印尼考虑对中国国民实行免签入境,以促进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两地人文交流未来可期
香港与印尼深化人文交流拥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条件。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前中印尼两国关系持续升温。2013年,中国与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和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分契合。201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建立的首个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2021年,两国进一步建立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2022年,两国就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尼共和国关于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发布,两国关系达到了新高度,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印尼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无疑为香港和印尼未来的人文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受惠于香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湾区发展战略。香港历来是中国联通世界的主要窗口,也是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重要通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央政府赋予香港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将更加凸显。香港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法治环境完善、制度优势突出和文化多元开放四大优点,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位置。香港与印尼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双方都很重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这为两地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双方未来的人文交流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与印尼人文交流的发展水平,在总结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应进一步重视两地青年交流。鼓励香港和印尼青年常见面、多交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论坛、研讨会和参访研学,争取让他们在人生较早的时候能成为朋友,从而推动两地人文交流持续高水平发展;其次,应更好地保障居港印尼穆斯林家佣的合法权益。家佣行业的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导致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议价能力较低,呈现出政治上弱势、经济地位低下及社会边缘化的特征。印尼家佣对香港社会贡献颇大且早已融入香港社会,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有关社福机构,对她们特殊的宗教和生活需求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最后,应改善印尼语的学习和使用环境。香港通行「两文三语」,尚没有高校开设专门的印尼语专业,但鉴于十几万印尼人在香港工作生活的事实,特区政府可为有兴趣学习印尼文的港人创造便利条件,如为语言学习提供津贴、开设语言交流活动,或是鼓励香港高校与印尼高校合作,逐步开设相关语言专业,联合培养语言人才等。事实证明,顺畅的语言交流可以为两地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创造良好环境。
结 语
香港与印尼人文交流历史悠久。随著时间的推移,两地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不断发展,在文化、媒体、教育和旅游等领域收获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香港一方面要继续沟通东西,擦亮自己的国际化招牌,善借新兴市场群体崛起之势,主动对接新客源和新市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另一方面要努力畅通南北,加强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发挥自身独特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香港与印尼人文交流将在新的时空环境下继续深化发展、阔步向前,也为进一步推动中印尼两国关系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3-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Ec1DZO2GiuekjGmvpRVjbTjZ0PEsrIyaWOz.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