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房屋问题终破局 淬火焠炼茧成蝶-紫荆网

屠海鸣:房屋问题终破局 淬火焠炼茧成蝶

日期:2025-07-03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屠海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前天举行的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庆祝酒会致辞中如是说。

李家超所言“难事”,首当其冲的是“住房难”。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年艰苦努力,本港房屋问题终于破局。公屋轮候时间最长为6.1年,现时已缩减至5.3年,大幅下降约13%。

那么,本届政府是如何破局的呢?笔者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曾现场调研过位于元朗攸壆路的“同心村”简约公屋,深受感动,感慨良多!

李家超提出“过渡性住房”的思路,以尽快填补短期公营房屋供应不足的缺口,新鸿基地产率先积极响应。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告诉笔者,福利协会与新鸿基地产携手合作兴建的“同心村”是全港首个大型过渡性房屋项目,占地近96万平方呎,提供约2150个单位。该项目建成后很受基层居民喜爱,目前,入住率达96%,流转率也很高,累计使用率达137%,近400户已编配上楼。

“同心村”名副其实,堪称上下齐心、各方给力、合力攻坚的样板!

由“同心村”可以看出“为之则不难”的道理。纵观三年来特区政府解决“住房难”,紧盯难点不放松,体现出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新风貌,亮点甚多,给人启迪。

“上楼”前先“进屋”,缓解压力

李家超在致辞中提及,“简约公屋”建设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将有9500户家庭入住。

由于本港公屋建设欠账太多,若还是按照过往的办法化解住房难,见效很慢。李家超带领管治团队调整思路,让符合条件的市民在正式“上楼”前先“进屋”,也就是先入住“简约公屋”。为此,多管齐下推进。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不负众望,她带来团队深入调研,把握质量、效益、速度、住户体验等多种因素,找到建设“简约公屋”的可行路径,制定方案,系统推进。

建设目标:到2027至28年度兴建“简约公屋”合共约三万个单位。

建设用地:善用短期内未落实长远发展计划的政府和私人土地。比如,新鸿基地产以象征式1元租借出地块,支持建设“同心村”项目。

建设模式: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快速兴建。比如,利用大量货柜改建,既安全可靠,又施工提速。

运营方式:突出“流转”功能,促使居住在劣质㓥房的符合条件市民率先入住,一旦这些市民正式“上楼”,则退出“简约公屋”,政府再安排“新人进屋”。

社区治理:房屋局和民青局携手,共同推动社区治理。以“同心村”为例,并没有因为这是“临时的家”而缺少关爱。

租金情况:由于过渡性住房土地成本很低,降低住户租金就有空间。以“同心村”为例,1-2人单位月租约880元,3-4人单位约1630元。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与多所大学合作进行研究,日前发表《同心村过渡性房屋研究报告》显示,住户租金占入息比大幅下跌近15个百分点,令租金引致的经济压力明显下降;社区超市、发廊、洗衣房、运动室等设施应有尽有,住户普遍非常满意项目的社会服务支持,对邻里关系、邻里交流和参与小区活动的意愿都有正面回馈;在全职受聘人数无改变的前提下,居民兼职工作的比例十分明显。

“简约公屋”启示我们,所谓“难事”,往往是因为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思路一变天地宽”。破难,首先要从观念上突破。

打击滥用公屋,增加供应

李家超在致辞中提及,政府打击滥用公屋策略初见成效,两年半以来已收回约8700个单位,增加了公屋的供应量。

这个数字非常可观,相当于节省了几十个亿的公屋建设投资。应该说,政府打击滥用公屋的力度超出预期,“组合拳”打得好。

其一,立法修例。《2025年房屋(修订)条例草案》于今年6月11日经立法会三读通过,明确将严重滥用公屋行为刑事化。根据草案,未经授权出租、占用公屋用于贸易或业务用途等行为,一经定罪可面临‌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1年‌。

其二,严格执法。比如,房屋署获授权人员可要求可疑人士(如非法占用人)出示身份证明,拒绝者可被罚款1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对虚假申报或拒绝提供资料的检控时效从2年延长至6年;通过抽查、核查水电用量、停车记录等方式识别违规单位。

其三,收回违规单位。因收入或资产超标,可将拥有物业自愿交回;因欠租、扣分满16分等原因,亦及时收回公屋;

其四,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举报滥用公屋奖”,成功举报者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

“滥用公屋”长期饱受诟病,不少人士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其实,所谓“难事”,往往是把困难和解决困难须支出的成本想象得太大,顾虑重重,犹犹豫豫,止步不前。

事实证明,“狭路相逢勇者胜”,水滴石穿、磨杵成针,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就能啃下“硬骨头”。

逐步取缔㓥房,规范市场

本届政府在解决房屋问题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亮点,那就是“逐步取缔㓥房”。妙处在于“逐步”与“取缔”。最终目的是“取缔”,过程是“逐步”;既要彻底解决问题,又兼顾基层实际情况。

政府订立了“时间表”:2025年,计划完成《简朴房条例草案》立法,并开始接受登记;2026年底至2027年初,开始对未登记或不符合标准的㓥房进行执法;2028-2029年,全面取缔劣质㓥房,完成“简朴房”制度的落实。

本港现有㓥房约11万个单位,居住者约20万人。透过前期摸底,政府已明确重点是取缔劣质㓥房。所谓“劣质㓥房”,其主要特征是:面积狭小、层高不足、没有可开启窗户、厕所与其他空间未隔离;另外,有些㓥房是在工厦、商厦内部改建而成,本身就违规。“劣质㓥房”全港大约3.3万间。

考虑到基层市民需要租金低廉、位置较好的住房,政府以“简朴房”替代“㓥房”,规定“简朴房”必须符合以下最低标准:不少于8平方米,净高度至少2.3米,需有独立火警侦测器、可开启窗户、独立水电表等,禁止“黑厕”,等等。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既“标本兼治”,又重在“治本”,预示著“㓥房时代”将彻底从香港消失。

在㓥房未彻底取缔前,也不能无视㓥房住户的困难,政府同样想办法提升㓥房住户的生活质量。6月30日,深水埗东“社区客厅”启用,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中联办副主任祁斌都赶去祝贺。“社区客厅”配备了学习室、共享厨房、洗衣间等公共设施。至此,本港已经建成“社区客厅”7个,预计可为至少500个“㓥房”户提供服务,每年服务人次约8万。这一创新,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所谓“难事”,往往是由于长期“闭门造车”,视野不宽所致。政府的㓥房解决方案,实质上是广纳民意的结果,只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中央一直高度关注香港的“住房难”,希望特区政府以实际行动回应民生需求,社会各界支持特区政府解决房屋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与港澳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座谈会上,都语重心长谈及对香港基层居民住房问题的关心。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表示,希望“香港要告别㓥房及笼屋”。他每次来港考察调研,都要调研房屋问题,为香港鼓劲打气,他还实地考察“社区客厅”,为这一创新之举点赞。

三年间,李家超带领团队上下齐心,推动房屋问题破局,实属不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李家超说:“宁愿作艰难的改革者,不愿作安逸的停滞者”。这是感同身受,发自肺腑。期待“有为政府”有更大作为!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校对:郭孟琦 监制:姚润泽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