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始人 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
译|本刊记者 杨晨
2025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举办,会议重申了该机制作为区域互动战略平台、以及确保跨欧亚大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此次峰会在全球秩序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进行,大国间竞争加剧、贸易线路重构、气候挑战升级。会议凸显了中亚各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平等尊重、团结一致、互惠互利而非冲突对抗原则,开展建设性多边对话的能力。

自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启动以来,该机制已经历了迅速的制度整合。从最初侧重于在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拓展为一个涵盖能源、环境保护、全球安全、教育和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全球优先事项的全面框架。今届峰会不仅代表著对这一提议的延续,更标志著该机制在发展和战略重要性上的一次瞩目跨越。
峰会期间,哈萨克斯坦总统卡西姆若马尔托·托卡耶夫阐述了未来地区合作的关键优先项。他强调,首次西安会晤开启了新的制度性对话,此次阿斯塔纳峰会则翻开了深化往来和系统性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战略意义
中国—中亚机制的兴起,是对全球格局加速演变所作出的及时且具适应性的回应。随著中亚地区日渐成为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该地区正面临周边区域动荡加剧、西方制裁及其连锁反应、美国与欧盟地区参与度下降、全球过境走廊重构等挑战。上述变化均迫使中亚各国探索建立在主权平等与互利共赢之上的新型、弹性化合作模式。
中国就其而言正加速推进外交政策多元化,旨在巩固其在全球发展中的建设性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国—中亚机制已成为不受外部压力干扰的开放对话平台,其指导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平等、战略自主。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发言强调了该机制的这一转型,他指出:“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从互信外交到机制化合作的重大成果
《阿斯塔纳宣言》及《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是峰会的最重要成果。这些基础性文件正式确立了各国追求长期伙伴关系的政治意愿,并基于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制定了国际行为的区域准则。
上述协议共同奠定了可持续共存区域新章程的基础——其并非取代现有的国际机制,而是作为增强欧亚大陆区域内稳定与对话的有效补充。
“中国—中亚精神”的理念
在多边峰会框架下首次提出了确切的“中国—中亚精神”,该理念由四项核心要义所构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深化互信、同声相应;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所有与会的中亚国家领导人对该理念表示一致赞同,这意味著各方的共同承诺不仅基于务实利益,更建立在相同的价值体系之上。
与世界上其他融合范式不同,“中国—中亚精神”不以建立超国家结构为目的,而是强调尊重各国多样性,注重提升参与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培育构建独立主权与伙伴关系相融相生的合作模式。
经济议程:以质量、联通和发展为导向的投资格局
贸易及投资额持续增长与流动: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贸易额达948亿美元,较两年前增长35%;其中近半数贸易额来自哈萨克斯坦,凸显出其作为过境走廊与产业枢纽的双重战略作用。
另外,中国已成为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投资国之一。除了贸易方面的表现,中国正拓展其在长期投资领域的组合,其资本投资额与信贷额度已突破2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设施、资源处理与加工、数字技术及农业现代化等领域。
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
峰会最具实质性的成果之一,是共同将2025-2026年定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此举不仅重申了伙伴关系的战略方向,更标志著中国和区域内各国从粗放式增长走向结构性现代化、品质转型及弹性经济一体化的集中转变。
各国首次在高层层面共同确立了今后区域内多边合作的六大优先方向:
1.畅通贸易:简化海关通关程序,推行电子平台,扩大人民币及本币贸易,优化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消除非关税壁垒。
2.产业投资:发展联合建设项目,建设产业集群,推动促进技术转移,支持中小企业加入跨境价值链。
3.设施联通:升级铁路公路网,扩建多式联运枢纽,实现物流服务数字化,加强跨境经济区建设。
4.绿色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协同开发锂、钴、石墨、稀土等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战略性资源,实现互惠互利。
5.农业现代化:应用中国先进农业科技,推进耕作机械化,加强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加工、出口能力。
6.深化人文交流:支持各项教科文项目,开拓新媒体平台,增设奖学金与学术交流项目,升级旅游协作。
该项议程展现了一个将经济优先事项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共同承诺,为促进区域的平衡、包容和共同成长奠定了基础。中国—中亚机制正从“项目基础合作制”向全面战略规划的方向演进,质量、弹性与可持续性将成为该机制下铸造成就的新标志。
人才发展与援助计划
峰会特别关注到社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方愿向中亚国家提供15亿元人民币(约合2.08亿美元)的无偿援助,用于支持重大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这些举措旨在改善当地生活条件、减少贫困、强化医疗、教育及地方基础设施,重点惠及亟需援助的地区。
该举措标志著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转型——从传统的基础设施融资转向人才发展与更强韧的社会基础建设。这些资金将被专项分配于修建学校、医疗中心、供水系统,以及在市政层面推动实施数字化及绿色解决方案。
此外,中国重申了将在2025-2026年为来自中亚的青年专业人才、公职人员及技术专家提供3,000个培训与奖学金名额。此项提案将集中在工程建造、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及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旨在加速区域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劳动竞争力,培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领导者。
通过多种维度路径,中国不仅在物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同时更著力提升区域智力资本与社会稳定,彰显了对构建一个公正平衡伙伴关系的长期承诺。
基础设施与物流建设:
从过境走廊到战略互联
铁路融合新阶段:中吉乌铁路的动工标志著区域互联互通取得重大突破。该线路全长486公里,其中的312公里横穿吉尔吉斯斯坦,经吐尔尕特山口岸和边境城市贾拉拉巴德联通中国新疆喀什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除经济价值外,该铁路更具地缘战略意义,通过促进供应链多元化,从而降低对传统过境线路的依赖。
边境口岸与多式联运枢纽:新的铁路线跨经巴克图—楚古恰克边境口岸,将会提升“中间走廊”的弹复性,同时开辟欧洲通往波斯湾的又一出口。霍尔果斯无水港将继续强化其作为重要物流枢纽的功能,数字货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无间断货物处理,显著提升跨境货物流转速率。上述技术进步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战略路径:从以基础过境服务向建设一个一体化融合物流生态系统,促进产业协作、区域贸易及可持续经济互嵌转型。
构建区域安全稳定共识:通过联合安全机制,安全协作成为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核心议题,凸出了跨国威胁日益紧迫,以及加强区域协调的必要性。六国领导人重申了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及其他危害国家主权与公共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的共同承诺。
各方同意建立联合监测及回应机制,以应对跨境挑战,当中包括武器毒品走私、集团犯罪、以及日益升级的网络攻击和信息战等新兴威胁。重点强化情报共享和安全服务协同机制,并通过定期的专家磋商提升相互理解与应急预警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与网络威胁加剧的背景下,网络安全日益成为各方协同合作的关键领域。峰会支持设立网络安全与数字基础设施保护区域中心,中方愿分享前沿技术、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方法论。
针对从全球性疫情至气候灾害等复合型危机,各方同意启动联合应急演习,建立民防与人道主义援助协同机制。核心合作领域包括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环境风险建模、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旱涝灾害及荒漠化治理应对策略。
至此,中国—中亚框架正迈向集体安全新高度——不仅应对传统威胁,更涵盖网络、生态、生物风险等新兴挑战,此多边途径为构建一个主动型稳定架构奠定了基础,从而保障整体区域的长期韧性与安全。
教育、文化与科研:
可持续发展的文教协同
知识合作与教育科研合作年:峰会人文议程的核心亮点是托卡耶夫总统提议将2026年定为中国—中亚框架下的“教育科研合作年”。这项提案获得了中亚各国及中国领导人的一致支持,显示出各方一致认同人才资本、科研潜力、教育融合在保障长远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教育协作正不断显著深化。仅2024年,已有逾1.3万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华攻读工程学、医学、国际关系、信息技术及经济学等领域的学位;同期有超过2,000名中国留学生赴哈求学,促进了文化互鉴和共享学术环境的搭建。
未来双方将大力拓展联合研究项目,聚焦数字技术、气候科学、农业创新与应用工程领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中国顶尖高等学府正与中亚主要的科研中心共同磋商,构建新一代大学联盟,重点建设数字实验室、共享资料库及学术资源交互平台。
与此同时,人文与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也在同步推进,包含设立资助基金,支持双边互译与学术出版,以及推进以高校为基础的实习项目,著力提升各方青年学者和师资队伍之间的学术流动性,并重点鼓励女性参与到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及应用科学的领域中来。
2026年的教育科研合作年绝非仅仅是象征性举措,而是区域知识振兴的实践平台。在这里,中国将携手中亚各国共同培育、构建一个公正、坚韧、独具前瞻性的知识技术价值体系。
文化外交与软实力联通
文化中心加速设立,友好城市关系持续拓展,旅游线路联合开发稳步推进,艺术节、国际会议、青年论坛及各项媒体方案的参与配额显著增加,筑牢了区域关系的软实力根基。
环境协作与绿色经济:区域气候共识确认了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及土地退化所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威胁。峰会批准设立了区域防治荒漠化中心,推行资源监测数字化系统。中方将贡献滴灌技术、节水方案及卫星冰川监测等尖端技术。
绿色资源整合开发:中亚地域含有丰富的锂、钴、矽等矿物资源,是全球进行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华合作推动了本地化加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出口能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的风电光伏项目也展现了各方在脱碳与可持续工业化方面的共同承诺。
体制建设与愿景
迈向永久结构性建设与战略协作:中国—中亚机制正全面推进体制化建设。各方计划设立常设秘书处、专题协调理事会(包含贸易、科研、交通等议题)及一体化数字合作平台,并已启动了2030年前各项重点领域全面战略合作的起草工作,此举标志著合作模式从项目驱动转向成熟的程序化治理框架。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作为一项历史性里程碑,印证了区域外交的成熟,标志著可持续的、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新型合作模式的崛起。该机制不仅由政治意愿支撑,更通过务实倡议、实际项目及制度性框架的持续积累得到巩固。
新兴的中国—中亚平台,对中亚地区而言也不仅仅是“通往东方的窗口”,更是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伙伴关系及多边创新的门户,这一平台为摆脱依附性与两极化及避免不稳定性提供了替代路径。
哈萨克斯坦作为机制创始发起方和积极参与者,将在托卡耶夫总统提出的对话、务实与战略前瞻理念的指引下,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正如他所言,对华合作不仅是成长发展之路,更是整体区域转型的路径所在。
中国—中亚机制正发展成为区域复兴与战略成熟的平台,向世界提供一个植根于尊重、互敬、免受胁迫与双重标准的发展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