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文凭试开考在即,学友社最新调查揭示考生压力指数持续攀升至6.9分。这个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应届考生无数个挑灯夜读的身影,同时也是教育系统结构性矛盾的具象化呈现。当我们试图缓解考生压力时,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而应直面香港教育制度中的症结,也要重构教育本质对于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的深层认知。
人才培养简化为标准化考试
以笔者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所见,公开考试压力早已超越单纯课业负担,已演变为制度性焦虑的集体投射。现行教育体系将复杂的人才培养简化为标准化考试的数字游戏,全港近五万名考生被强行纳入同一套评价模组。考评局数据显示,八大院校联招学位低于考生人数,纵使现在一众考生的竞争相对笔者当年而言已经明显降低,但这种稀缺性竞争依然迫使学生在有限的知识赛道上「内卷」。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考评制度改革,中文科取消口试、通识科转型公民科等变动,在缺乏系统衔接的情况下演变为新的不确定源。
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补习天王年收入过千万的神话、每年放榜后不同媒体上对于「状元」的热捧,都在强化「一考定终身」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使得考生被迫将自我价值与考试成绩强行捆绑,笔者认识的某band1中学心理辅导主任透露,其学校近年出现考生因校内模拟考失利而自残的极端案例,正正是这种异化教育的恶果。

教育评价体系需根本性变革
破解考生压力困局,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性变革。芬兰教育改革的启示值得香港借鉴,比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课程研习报告、专题研究成果等过程性评价纳入升学考量。现时文凭试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校内评核报告作为最终成绩,但其比例依然偏低,中英文作为文凭试的「死亡之卷」,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分数出自校本评核。不少教育研究都表明当学生摆脱应试框架展现真实能力时,其创造力远超传统笔试的测量范畴。这种改革不仅需要考评技术的革新,更需要整个社会破除对标准化考试的迷思。


另外,考生的自我认知重构是纾缓压力的关键内因。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指出,当学生将挑战视为成长契机而非生存威胁时,抗压能力会显著提升。笔者所在的培侨中学中五级曾为学生举行「失败工作坊」,由教师向学生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比如是模拟面试失败、公开演讲失误等场景,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弹性心态。这种训练不是逃避压力,而是培养与压力共处的智慧。
教育改革的深层命题,是如何在后工业化时代中找到「标准化评价」与「人性化成长」之间的平衡点。站在文凭试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应试策略,而是重拾对教育的初心。压力管理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我们要缔造怎样的下一代的价值抉择。解构文凭试压力困局的过程,正是香港教育重获新生的契机。
(笔者为全国青联委员、培侨中学教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