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鸿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预告,特区政府将连续三年出现财赤,预计今年赤字数额低于一千亿元。出现财赤,应对招数不外乎“开源”和“节流”,现时坊间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应如何“节流”,但其实“开源”对今天的香港而言,同样值得社会讨论。
香港产业单一乃财赤远因
财赤的定义,不难理解,简单而言就是入不敷支,支出多于收入。特区政府虽然是全香港最大的雇主,每天为全港逾700万市民提供服务,然而政府本身无法产生金钱,故此增加收入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出售天然资源(例如土地)和“权利”(例如某项事业或服务的专营权),以及藉政策和行政手段去改善经济和营商环境,让特区政府可以收到更多税金。
香港几乎没有天然资源可言,最珍贵的土地,以往非常受地产商欢迎,惟这个行之有效、为特区政府带来万亿收入的选项,近年因经济环境转变而渐渐失灵。那么政府还有什么“板斧”可以增加收入,真正为香港“开源”呢?长远而言,香港必须走出长期依赖金融和地产业的现状,以地产业为例,早前有传媒翻查资料,发现自2016/17年度起,特区政府从地价得来的收入,曾连续四年破千亿元,其中2017/18年度,更高达1,648亿元。据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学者梁嘉锐等学者分析,当年的房地产相关总收入竟占特区政府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产业单一致未能分散风险
香港产业欠多元,这问题对香港而言是老生常谈,讨论多年,但始终没有任何结论。说到底,长期靠卖地便可满足社会需要,谁又会有决心去推动落实“产业多元化”这些随时要此上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见到效果的工作呢?产业单一的恶果,近年随著土地收入大减而浮现,这些想必大家已非常知道,在此不赘。
要解决财赤,没有独步单方,以今天情况而言,也没一蹴即就的办法,短期措施当然要做,但长期措施亦不要忽略,如何让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必须是香港社会未来至少十年要经常研究,甚至是摆上桌面讨论的议题。大家不要忘记,中央为了解决香港产业单一欠多元这“老、大、难”现状,的确花了不少心力,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设立,其中一个原因正是为了解决香港产业不够多元化的问题,未来特区政府必须投入更多心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让香港未来经济发展可以更健康。
已是时候检讨公共服务收费
当然,有“远水”的同时,亦必须有能够“救近火”的方法,特区政府必须尽快检讨各项服务的收费,秉持用者自付的原则,适度增加不同公用服务的费用。随举一例,香港自1995年至今,已约30年没有调整水费,30年前的收费水平,肯定不可能追上今天的物价水平,以往特区政府财政充裕,自然可以补贴水费,今天政府已经陷入财赤,类似的收费是否有合理调整的空间?再举一例,病人在公立医院住院的成本,粗略估计每天至少6,000至7,000元,惟现时病人每天的住院费用却只是百多元,如此巨额的补贴,真的合理吗?至于更为人质疑的当然是急症室收费,那些“次紧急”和“非紧急”病人只要愿意等,每次求诊的费用就只是区区的180元,这在必须“勒紧裤头过日子”的今天,真的合理吗?
加价,自然很难令到市民满意,惟我们亦必须相信,绝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明白事理,大家都应该知道,“用者自付”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每个市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只要有足够的解说、加幅合理,同时确保社会上最弱势的一群不受影响,相信大家都会有过度的反应。解决政府财赤,肯定没有捷径,我们要对中央和特区政府有信心,相信它们一定会打好“政策组合拳”,让经济环境重拾上升动力,借以带领香港走出财政窘局。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