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月才从北京返港,没想到两个月后,又再次启程。继2018年的教师专业考察交流团 (广东)及2019年的华夏园丁大联欢澳门之旅后,我再次在圣诞节长假期期间出行。这次是获中国教育交流(香港)中心及紫荆杂志社邀请,与香港资助小学校长会名誉主席梁兆棠校长一同随第七届“紫荆杯”全港中小学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知识竞赛中学组获胜队伍师生参与“游学神州”北京五天研学。这次研学获国家教育部支持,有别于一般的游学团或教师交流团。各位同学透过这次难得的旅程,可以增广见闻,充实自己,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亲身了解并体会国家历史文化与最新发展。
这次五天研学之旅,共有六所中学师生参与,当中包括全港排名头十之名校、传统爱国学校、地区学校及直资学校。这体现了不同种类的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之支持。即使一些名校不愁收生不足,也不会只著重学生学术成绩及体艺表现,对学生之品格及素养同样重视,值得欣赏。

研学行程其中一个重点是到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学习,内容包括法律之目的、宪法之起源与发展、模拟法庭等。香港法治教育有悠久历史,目前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今日香港”单元已经有教授法治精神概念,但以西方视角诠释法治,让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我国司法制度,甚至对其存在误解,批评其未能实践“以法达义”。展望将来,香港中小学应加强以国家宪法及香港基本法为主轴之法治教育,跟国家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辅相成。

主办机构还特意安排我们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观看升旗仪式除了要克服早起的困难外,预约也并不容易,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国歌奏起,内地人庄严、自觉地唱起国歌,跟香港一些学校“奏国歌”而非“奏唱国歌”之文化很不一样。我认为香港学生在升国旗时不唱国歌,最大的原因是很多香港老师未有做好榜样。老师是学生之模范。若老师希望学生建立一些良好行为或习惯,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有所依从。

到了旅程最后一天,我们有机会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为中国历史及文化之宝藏。参观馆内“古代中国”展览,就犹如重温了初中中国历史课程。导赏员讲解十分清晰、详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古代中国”展览原来涵盖中国旧石器时代至清朝之历史,但我们最后只能欣赏直至东汉的部分。馆内十分拥挤,而大部分游人都是中国人,反映国民热衷到博物馆学习。这与香港之情况大相迳庭。虽然两者博物馆皆是免费,但香港博物馆参观人数相对较少,甚少出现车水马龙之情况。一间覆盖全面的综合性博物馆,无论对于教育还是旅游,都相当重要。


从北京返港后,我有感香港教育界推行爱国主义教育,似乎出现一种“贫富悬殊”现象。部分学校表现相当积极,远远超出教育局所订下之最低标准。相反,有些学校表现出一种落伍者 (lagger) 心态,只以形式主义推行国家安全教育,为求满足当局要求,并无真心提升学生爱国意识之理念,更遑论推动学生参与“不必要”的比赛和活动。作为学校校董,虽然我只有一票,不足以改变大局,但我仍然期望引起相关讨论,让更多学校管理层了解爱国主义教育之重要性。
(本文作者为香港大学教育政策与社会学部博士、第七届“紫荆杯”全港中小学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知识竞赛总决赛评委吴智汇,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