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冯琳)北京报道:7月28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逐步向系统恢复转变。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余万只,‘高原精灵’藏羚羊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1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万只,朱鹮从最初发现时仅有七只濒临灭绝,到目前突破1万只,万鸟竞翔。”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这些都充分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9部门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关键项目,包括7项工程、24个项目,为未来五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锚定了方向。

张玉军指出,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见效,部门间注重协调配合,按照部门职责职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分工,同时建立了跟踪调度和年度汇报机制,协力推进工程实施。
“目前,我们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等职责定位,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存在关键问题,正在制定重大工程的细化实施方案,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与预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工程等项目。”张玉军称。
他续指,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众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依然简单、食物链网络不够丰富,尤其是顶级物种尚未完全恢复或仍处于受胁状态。坚持保护优先仍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总基调。
张玉军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在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常态化监测评估,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力,分区分类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和种羣目标调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致害赔偿模式,普及野生动物致害科学防范知识,妥善解决野生动物致害、“人鸟争食”等问题;强化监督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捕鸟贩鸟等违法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