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婧楠
香港立法会在近日全票通过《2025年立法会(权力及特权)(修订)条例》后,24日又通过两项优化议员履职制度和立法会运作的决议案,配合《立法会议员守则》,将对议员提出更严格的任职要求。
纵观今届立法会,虽已取得一系列履职成效,但议员们并未止步,而是选择以更高标准、更严规范自我加压。这样一场主动与自己的“较真”,正是将立法会主席梁君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治会理念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约束。
今次“较真”里有底气——近4年实实在在拼出来的成绩单。截至今年4月底,今届立法会已通过90多项法例,较上届同期大增50%;批出210多项拨款建议,处理的拨款金额增长25%,项项关乎经济增长与民生冷暖。不仅如此,立会还积极发挥并扩大香港“内联外通”优势,多次组团到外地考察交流,带着“任务清单”出去,带着“解决方案”回来。议员们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姿态,将“爱国者治港”转化为市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这些履职成绩单,赋予了立法会提高自我要求的信心与实力支撑——议员们有底气“较真”,有实绩证明自己“做得到”,更“能做好”。
今次“较真”里有担当——新规则的条条框框都冲着“动真格”去。新规明确划清了议员禁止行为的边界及对应惩戒措施,督促议员真正做到有规有矩。例如议员因不检点行为被停职,其间将无权收取薪资,直接将“尸位素餐”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新规还要求议员不仅要在议事厅内严格遵守规则职守,还要在议事厅外按规定提交年度工作报告给市民们监督。如此,进一步革除“在其位不谋其政”现象,确保坐在立会议席上的是真正愿意付出、勇于担当的人。
今次“较真”里有共识——精准“踩”中了公众对立会最深切的期待。有往届“拉布”“流会”等前车之鉴,市民们早已烦透“口水多过茶”的政治表演。他们期盼议员们能真正扎进社区,听市民所需,想市民所想,精准把握社情民意,更好地洞察利弊、贡献良策。对此,新规作出了制度性回应,明确规定议员须“密切联系市民”,要求他们积极参与会见市民活动、区议会举办的交流活动等。新规的“严”,正是源于民意的“盼”。市民对务实为民的诉求与立法会深入基层的规定,在这场“较真”中达成了共识。
当立法会对自己“较真”起来,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刀刃向内、敢于对自己下狠手的立法机关,将推动香港锐意改革破局,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时事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