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已发出酷热天气警告,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今日(7月25日)提醒市民,应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高温引发的疾病,例如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及散热困难,均会导致身体不胜负荷,市民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适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穿着浅色、宽松及通爽的衣物,减少吸热,方便排汗及散热;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例如打开窗户;
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作长程的登山或远足等活动;
户外活动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较后时间进行,同时应带备充足水分;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例如咖啡和茶,以及酒精类饮品,以免增加水分经泌尿系统流失的速度。
除上述要点,重点人群包括婴儿及小童、长者、孕妇、长期病如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户外/体力劳动者和过胖人士均较易中暑,应特别注意:
应尽量避免携带婴幼儿于高温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时,成人需确保婴幼儿处于温度适中,通风或有冷气的地方,不应独留婴幼儿在汽车等密闭空间内;
长者、孕妇、长期病患者和过胖人士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血压、心率等指标出现异常或病情出现波动,应尽快寻求协助。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在室内时要注意通风或开风扇/冷气保持适宜的温度。高温亦有机会导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恶化,故此应确保常用药物储备充足及与家人、邻里和社区保持联系。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寻求协助。
户外工作及/或体力劳动者尽量安排在较凉快的时间工作。若必须在炎热环境下工作,尽可能在工作地点加设遮荫上盖、提供通风及散热设备。开始工作后,循序渐进调整工作步伐,并适时在荫凉处休息,恢复体力。
中心总监徐乐坚医生说:「中暑是高温天气下最常见的健康风险之一。在过去五年,本港每年有超过200宗因中暑入院的个案,当中死亡的个案每年约有二至五宗,集中于五月至九月的夏季时间。重点人群较易中暑,病征包括头晕、头痛、恶心、气促、神志不清等,严重者会出现全身痉挛或昏迷等现象,若不及时替患者降温及急救,便会有生命危险。」
市民亦应留意由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公布的最新天气,以及实时和预测的紫外线指数。当紫外线指数偏高(6或以上)时:
减少阳光直接照射皮肤或眼睛;
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涂抹防晒系数30或以上的广谱及防水的防晒产品。如需长时间在户外逗留,或在游泳、流汗或以毛巾抺身后,应每两小时再次涂上防晒产品;
使用含避蚊胺的昆虫驱避剂预防蚊传疾病时,应先涂上防晒霜,然后再涂上昆虫驱避剂;
选择有遮荫的地方;
戴上能阻隔紫外线的太阳眼镜;
穿着长袖的宽松衣物;及
戴阔边帽或撑伞。
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气促、神志不清等病征,应立刻休息和求助,并尽快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