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书展22日结束。受累十号风球袭港,周日放假无奈要闭馆一天,多少打乱了原本参观书展的计划,共吸引约90万人次入场,较去年少了一成,但考虑到展期由7天减至6天,日均入场数字其实不跌反升。主办方于台风翌日宣布延长开放时间,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满足书迷需要,调查显示人均消费亦微升至918元,换言之短短几天已带动逾8亿元的消费。堪称常青树的香港书展亦为“盛事经济”带来启示——盛事无疑是吸客和留客的重要载体,盛事品牌亦须持续创新不断优化,各盛事间也应探索更好联动协同发展。
盛事经济的一大功能,乃是吸引境外旅客来港,同时挽留市民在港消费。香港书展不单是市民的“年度必去”盛事,举行期间亲友交谈都会问到“去了书展吗”,每年并吸引不少旅客专程来港,蹭蹭这个华人文坛盛事的热度。过去一段时间,北上消费及出国外游成为热话,坊间常云每逢周末或长假期时,香港都会人去楼空、消费力肥水流向他田;由书展到其他盛事,一方面可逆向吸引旅客前来,另方面也可令市民留港消费,尤其是书展所涉人流众多,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于暑假期间举行无疑效益更大,非但有利附近餐饮零售的生意,多了旅客和市民在港,不论旅游区抑或住宅区均可受惠得到。香港盛事一浪接一浪,所吸引和挽留到的人气自然愈盛,也愈能够带动整体市道旺上加旺。
经营好各盛事品牌,盛事香港的招牌必然更亮。许多年来,香港书展的IP早就冲出香港。赖以成功的一点,就是持续经营、恒常年度举行,一直深耕细作,自然容易开花结果。其他盛事亦应如是,不宜偶一为之,而应常态定期举行,品牌效应才可壮大起来。另外书展也有创新改革,积极应变求变。于今新时代下,电子书对传统实体书的威胁加大,何况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知识来源或娱乐平台,但书展地位仍然屹立,理由正正在于不断适应市场所需。不必讳言,逛书展已不限于书迷看书买书,而是作为集消闲、娱乐、文化等等于一身的“假日好去处”,许多家长携同子女入场。其中,书展每年主题既是年年精选,今届以饮食文化和未来生活为题,固然贴地跟市民喜好同步,而场内场外共举办逾620项文化活动,除新书发布外,还有作家讲座、签书会等,甚至请来当时得令的KOL红人,另外又设儿童天地活动,更切合当前着重真人接触的“体验式”潮流,要求并鼓励亲身出席参与。由演唱会等表演,到运动竞投比赛,以至各式展览、嘉年华、美食活动等,同一体验原则也适用于举办或筹办其他盛事。
各盛事之间加强联动,还可产生“1+1>2”的效果。书展会场附近,同时举行运动消闲展和零食世界,既标志了盛事扩展到书展以外其他范畴,入场人士可以“一程多站”同时逛逛不同展览;书展展期前后,亦有其他盛事在港展开,譬如今日起启德体育园便将举行“香港足球盛会2025”,来港旅客亦可“一程多站”同时参与不同盛事。一个盛事的效应已经很大,多个盛事的协同效应更是倍大,旅发局今年便打造出“盛夏派对”新IP,正正把多个盛事结合起来推广。百货应百客,盛事愈多兼愈多元化,定能够吸引到旅客来港及市民留港参与继而消费。
香港盛事日益有声有色,有利经济社会发展,当然也是市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