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严刚
香港迎来由治及兴的历史性转折,全球竞争力跃居三甲。这不仅仅是基于法治核心价值的社会秩序的巩固,更是发展动能的深刻转换与再次启动。在回归二十八年后的今天,特区政府面临的不再是“要不要变”的选择题,而是应变求变必须变如何变的必答题。唯有以识变之智、应变之勇、求变之谋,突破固有格局与思维,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开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中央坚定不移的大力支持下,李家超行政长官带领管治团队以治理香港第一责任人的宪制角色,履职担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全面推动特区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向国际资本市场展现了香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高度依赖美元体系的香港特区,过度依赖单一货币体系可能使香港金融市场在美元波动时遭受冲击,势必影响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亦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因此,香港需积极应对美元秩序裂变带来的挑战,探索多元化金融发展路径,以增强自身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和话语权,在巩固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彰显“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在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助力强国建设。
特区政府应未雨绸缪,积极主动采取行动,适时探索研究挂钩人民币、欧元等一揽子货币的多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可行性;丰富金融产业价值链,推动债券、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场协同发展,形成多元高效、具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领域中的创新金融,以优质服务助力内地企业从香港“出海”,拓展国际业务。
随著全球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国际标准制定成为争夺话语权的关键领域。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及亚洲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须充分发挥“两制”的独特优势及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巩固竞争优势,为国际资本登陆中国及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发挥外引内联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领域,超越简单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构建 “一国两制”框架下的高标准跨境监管沙盒,打造“国际金融规则转换器”。在绿色金融标准互认、数据跨境流动、新型金融产品试点等方面争取中央授权,先试先行,进行更大胆超前的试验,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探索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兼顾的超前探索;发展更多的人民币计价的衍生品市场;推动香港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中心,服务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香港的优势在于背靠祖国联通全球的区位以及独特的“两制”,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推出更多人民币计价产品有助繁荣本港金融市场。应增加“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尤其加快推动蓝筹股里有内地背景的中企上市公司采用双柜台模式,并提升双柜台的流动性,扩大其交易规模,包括加速推进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的进程;与中央有关部门协商持续扩大债券通、港股通的适用范围,增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作用及辐射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优越市场条件与完善金融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天然沃土。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使香港成为国际资本避险的安全港与逐利的增值机。搭建内地与香港绿色金融评定标准研讨平台,推动两地绿色金融评定标准相容,促成内地绿色金融认证与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互认;积极推动绿债产品创新,使香港成为更多内地地方政府、政府平台和企业发行境外绿债的首选地;同时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跨境监管协作,确保金融稳定;全力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多层次贵金属交易枢纽。
总而言之,面对动荡变化的国际局势以及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契机,香港特区必须以制度型开放破除规则壁垒,以科技创新铸造产业引擎,以民生为本聚合发展合力,以战略增值拓展兴港空间,摈弃萧规曹随的惯性思维,才能在勇于创新、敢于破局的应变求变中,铸造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砥砺前行,再现辉煌。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