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杨晗旭:生成式AI背景下香港文创产业发展挑战与对策-紫荆网

【紫荆论坛】杨晗旭:生成式AI背景下香港文创产业发展挑战与对策

日期:2025-07-1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杨晗旭 | 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讲师

 

生成式AI(亦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DeepSeek、ChatGPT、Midjourney)已能够高效创作越来越优质的文本、图像、视频内容。此前DeepSeek引发全球的AI飓风。DeepSeek以开源、较低成本引领AI发展,AI生成式内容的成本不断下降,内容创作者对AI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生成式AI在中国: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生成式AI的规模相当于我国2024年第二产业(49.21万亿人民币)总规模的28%。加之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当前世界激烈的价值制度之争,作为身处国际文化生产、交流、传播前沿的香港,亟需借助AI技术强化文化统战能力,以因应最新文化趋势,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生成式AI背景下香港的文创困局及青年挑战

 

可以预见,生成式AI将在塑造人们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凭借高效且大量丰富的内容生成能力,这项技术不仅为各阶层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琳琅满目的文化消费品,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在全球文化秩序因生成式AI技术而重构的大背景下,香港正面临著「不进则退、不升级即出局」的严峻挑战。

技术代差风险和挑战,若不能掌握生成式AI文化工具,将丧失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AI生成内容效率高,但情感深度和创意仍需人类补充,一旦人类情感和创意深度介入,AI将是塑造文化认同的核心变量。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Z世代技术使用调查报告》研究显示,Z世代对AI生成内容的接受度达73%,而传统传播方式效果衰减40%。生成式AI赋能文创产品的趋势在加速,文创产品具有前所未有的形式,能以青年喜爱的形式输出文化符号。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机构、艺术家已经开始著力通过生成式AI生成文创产品。比如蔡国强引导AI模型深度学习澳门丰富历史和人文精神后,为澳门量身打造了约20组全新作品。但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利用生成式AI开发内容和产品方面相对滞后。

 

WechatIMG6688
4月13日至16日,第三届香港国际创科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聚焦智慧出行、人工智能、机械人技术及网络安全等科技领域,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及科技枢纽的地位

 

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相比,香港在数字时代文化创意传播方面面临行业接受度低、创意人才争夺缺乏优势、法律框架仍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把握这一机遇过程中较为被动和滞后。一方面,香港本土的传统粤语文化产品存在著与Z世代全球化审美的割裂;另一方面,与内地相比,香港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转化相对滞后,香港也面临人才虹吸危机。同时,北上深广对香港创意人才的引进也形成竞争关系。

AI内容和算法主导青少年认知,文化安全形势急速变革。国外APP在内容和算法层面已经主导青少年认知。MIT Technology Review《2023年社交媒体算法影响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78%的社交媒体内容推荐由算法控制。2024年初,香港互联网用户数达717万,互联网普及率为95.6%。2024年1月,香港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为646万,占总人口的86.2%。截至2024年初,香港活跃的蜂窝移动连接总数为1,680万个,占总人口的224.2% 。2024年1月,香港90.1%的互联网用户(无论年龄大小)使用至少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而另一项调查表明,2023年香港青年日均社交媒体使用超6小时。

当前,非中国非本港社交媒体平台掌握了香港的大部分用户,主导著香港各年龄段人群的数字生活。根据数据研究公司DataReportal的调查数据,2024年初,Instagram在香港的用户数量已达370万。根据香港调查公司研究,X(Twitter)广告资源公布的数字表明,2024年初X在香港拥有729万用户。根据香港数据分析机构FIMMICK日崚的市场调查发现,香港人频密使用社交媒体,无论性别、年龄或职级,大约八成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 Facebook、Instagram 及 YouTube。同时,AI内容更易突破信息茧房,价值观容易改变,而算法则主导了青少年的认知,比如AI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如Instagram、YouTube)加剧港澳青少年用户的「认知闭环」。

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2024年虚假信息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境外AI生成的涉港虚假信息同比激增210%,亟需智能防御体系。2023年香港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报告表明,香港青年通过AI获取的内容中,75%集中于欧美流行文化议题。香港《明报》2022年引用Meta透明度报告披露,西方平台通过AI推荐机制系统性放大涉港负面叙事(如2022年Meta删除涉港正面内容超30万条)。

虚拟空间成为文化认同新战场,但香港面临结构性矛盾。在DeepSeek降低AI大模型训练门槛后,元宇宙、数字人技术更容易在文化传播方面突破物理边界。根据调研数据,2025年全球元宇宙技术市场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元宇宙技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66.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因此,香港亟需抢占虚拟空间文化主权。当前,香港在元宇宙技术和文化创意传播方面面临著结构性矛盾。一是文化传播渠道受限,香港的文化创意产品难以在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上获得充分展示和推广;二是文化认同建构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虚拟空间充斥各种复杂声音和观点,使得香港文化认同的塑造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碍,如资金、人才、版权保护等,制约了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AI赋能香港创意文化发展的思路
 

构建智能文化生产体系。建立大湾区AI创作平台,吸引鼓励大量AI创作情感和创意人才,充分利用大湾区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面的地位和粤港文化优势促进AI数字文化转型。联合腾讯、商汤等企业开发「大湾区文化AI工具箱」,以科幻、未来文化和岭南文化为抓手,提供粤剧唱腔生成、广彩图案设计等垂直模型,同时优化改善现有博物馆和文化展馆的数字文化水平,如香港西九文化区已试验AR导览,但尚未形成体系化数字文化资产。进行数字IP孵化,运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对历史影像修复再造,如AI修复1970年代邵氏电影,打造「数字怀旧经济」。构建「数字中华文化馆」,利用「3D建模+AI解说」,让全球用户通过VR设备体验故宫文物修复、广府醒狮传承。深圳可以利用自身数字经济优势,与香港合作建构文化遗产的元宇宙转化工程,开发粤剧AI数字人「红线女」,开展面向海外新生代粤语人群的互动教学。借助AI工具批量生产融合中华文化元素的短视频、动漫、游戏,解决传统文创产业人力成本高、产能不足等问题。

利用文化政策手段促进内容生产效率化。尤其鼓励香港和内地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用AI辅助创作,比如通过AI加速游戏场景设计(如香港街景虚拟化),并融入中华文化叙事,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支持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文化宣传素材(如节庆海报、短视频),结合本土特色(如粤语文化、非遗元素),提升内容产出速度。吸引年轻用户参与二次创作,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链。

建立精准传播矩阵,鼓励优化算法。建立健全用户画像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港澳青年兴趣标签,如电竞、K-pop等,定制AI生成的国风电音、武侠题材游戏。建构全智能分发网络,部署相关AI账号矩阵,2023年测试显示AI账号内容曝光效率较人工提升400%。

截至2024年初, TikTok在香港拥有6.9万名18岁及以上的用户。应鼓励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优化算法,增加对本地文化、历史、科技等多元内容的推荐,减少欧美流行文化的过度集中。在国务院于2023年7月10日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大湾区城市结合湾区和「一国两制」实际,率先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关于内容审核和算法透明度的要求。对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时,确保使用的语料自主可控,避免「黑盒语料」带来的不透明性,同时增强针对特定群体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在法律方面,香港可以通过制定透明的法律框架,成为亚洲AI发展的指标。

打造AI驱动的文化安全屏障。进行深度伪造检测,开发针对涉港虚假视频的AI鉴伪系统。利用香港的英语语言优势,训练舆情引导机器人,训练专用大模型在国际社交平台自动回应涉华文化争议,比如建构中国文物归属问题的智能辩论系统。

深化湾区AI协同机制。建立算力共享机制,依托深圳超算中心建设「文化AI算力池」,解决香港本地算力不足问题。促进AI人才流动,推出「AI文化大湾区交流」计划,选派大湾区工程师与香港文化机构结对开发应用场景。建议内地各市与香港合作,共同策划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如「中华文化节」「大湾区艺术周」等。

建构AI舆情监测系统,运用AI生成对抗性叙事。利用Deepseek大模型建构粤港澳大湾区AI舆情监测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实时捕捉国际舆论热点,针对性生成多语种辩驳内容的布局。根据「今日俄罗斯」(RT)官方发布的2023年用户数据报告,「今日俄罗斯」运用AI生成对抗性叙事,单月触达用户超5亿,香港可借鉴此模式。

应对AI内容进一步人类情感化、创意化的大趋势,吸引创意人才来港。对于具有突出才华和成就的创意人才,香港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吸引他们来港工作。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意的碰撞和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创意人才数据库,为用人单位和创意人才提供精准匹配服务,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和质量。
 

政策配套建议

 

加大专项政策支持。设立「文化AI发展基金」,对融合中华文化的AI项目给予50%研发补贴,以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修订《版权条例》,明确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在AI内容生成过程中,如果人类创作者对内容的生成具有实质性贡献,那么他们应被视为内容的创作者,并享有相应的著作权。发挥香港、深圳在法治协同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入科技中立的专有传播权利以及为侵犯该权利订定刑事制裁等措施,条例将为AI生成内容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法律保护。协调协助AI生成内容初创公司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援助及补贴,减少创业难度,降低创业门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与香港通力合作,在北部都会区建设「AI文化创新园」,集成「5G+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2025年前完成5,000件文物高精度数字化,建立亚洲最大中华文化数据库。通过AI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吸引青年创新创业,抢占虚拟文化主权。大湾区高校增设AI本科专业,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保障AI可持续发展。推动产学研联动配套机制,设立「AI文化创新实验室」,联合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科技企业(如商汤科技)、文化机构(如西九文化区),开展AI+文化跨界项目(如AI修复历史影像、生成互动艺术装置);推动AI技术开源社区建设,鼓励开发者针对本地文化需求定制工具(如粤语NLP模型)。

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举办「AI文化创新峰会」,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主权白皮书》。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AI文化联盟,培育输出技术标准,共同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生成式AI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实现多语言信息搜集、整理、翻译和分发,提升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对国际传播规律的研究,制定精准的区域化、分众化的国际传播战略,提高中国故事、香港故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4-6月号

紫荆论坛4-6月79封面Final_OL 2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