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香港三年减废7.5%的绿色转型实践-紫荆网

【紫荆专稿】香港三年减废7.5%的绿色转型实践

日期:2025-07-0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   胡安宝

当香港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连续三年呈现稳健下行曲线,2024年日均量降至10,510吨,较2021年基准减少7.5%之际,这项指标不仅是环保政策的阶段性成果,更揭示深层启示:减废回收的推进无须依赖单一经济杠杆。在垃圾收费暂缓实施的背景下,社会通过系统化基建布局、法制框架革新与全民深度参与,正逐步构建可持续的绿色治理模式。此路径的成效已在数据中清晰显现,更为未来环保政策提供重要参照。

回收物处理量增长近六成

香港特区政府环保署以分层推进策略完善回收网络,形成覆盖全港的减废支撑架构。“绿在区区”作为社区回收骨干,其公共站点于2025年首季突破800个关键节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参与热度——2024年到访人次跃升至1,270万,较前一年激增八成,回收物处理量同步增长近六成。这种参与度飙升现象,印证当回收设施渗透至步行生活圈,市民行为模式将产生积极转变。

同步推进的厨余回收计划展现前瞻布局。政府将于年内增设智能厨余回收桶或厨余收集设施至1,600个。配合宣导教育,日均处理量预计从280吨提升至350吨,增幅近三成。此举不仅解决都会区厨余处理难题,更将有机资源转化为再生能源原料,形成资源闭环。

《减废回收约章》则开创公私协作新范式。截至2025年首季,全港858个私人屋苑签署参与,涵盖74万住户,相当于相关住宅四成覆盖率,新增分类回收设施约2,000个。该约章突破传统回收框架,强制要求设置玻璃容器、纸包饮品盒及厨余专用回收设施,并建立全流程追溯机制。透过定期向住户发布回收数据报告,形成透明化监督体系。此模式既解决物管企业成本顾虑,又以数据可视化增强公众信任,成为都会型城市回收体系的创新样本。

法制层面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者责任计划共同法例框架条例草案》的提交,标志著香港迈入源头减废新阶段。该框架将塑胶容器、纸包饮品盒、电动车电池、车辆轮胎和铅酸电池等纳入规管,要求生产者承担回收处理责任。此举从产品设计源头植入循环理念,真正实现“转废为材”的治理哲学。

每年减逾六千万套即弃餐具进堆填区

政策引导与基建完善相辅相成,催生社会自发性减废实践。2024年实施的即弃塑胶管制,见证市民环保意识的质变——连锁食肆超过八成顾客主动选择外卖“走餐具”,显示环保意识已内化为市民生活习惯,每年减少逾6,000万套即弃餐具进入堆填区。

企业界的响应同样令人振奋。《减少使用包装约章》计划在3个月内吸引102家本地及跨国企业承诺参与。该计划不仅能减轻堆填区的压力,亦能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协助香港迈向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的长远愿景。这也进一步证明,环保责任与商业效益可形成正向循环,企业在减碳趋势中抢占先机。

深化现有机制方为治本之策

当前香港减废工作进入精耕期,政策选择需综合多重维度考量。社会共识层面,任何重大政策转型皆需公众理解与支持。值得关注的是,现行措施仍具广阔深化空间。比如,《减废回收约章》覆盖率可扩展至剩余六成屋苑,生产者责任制尚待立法会通过实施,企业减废承诺更可延伸至中小微企,等等。

经济环境的动态特征亦需纳入政策视野。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与消费模式转型背景下,政策设计更需注重社会承受力平衡。餐饮零售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据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市民北上消费比例上升,本地零售业首四月销货额按年跌5.6%。在此转型阶段,环保政策宜采取渐进式优化,避免叠加转型阵痛。

迈向“零废堆填”目标

香港减废进程已勾勒出清晰路径图——三年固废量递减7.5%、回收参与率呈现倍数增长、企业环保承诺突破百家。这三大成果非偶然所得,而是源于三大策略的有机融合:

基础建设方面,“绿在区区”与智能回收桶构成便民网络骨架,使回收行为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法制框架上,生产者责任计划从源头约束产品生命周期,即弃塑胶管制计划则直接引导终端消费习惯转型。最关键的是企业界积极参与,102家承诺参与企业形成示范效应,证明环保实践可转化为品牌价值与成本优势。

现阶段施政重心,在于将既有措施做深做实。当回收网络实现全域覆盖、生产者责任制度全面运转、绿色消费文化深度扎根之时,再推垃圾收费已非当务之急。香港经验揭示环保治理的本质规律:最有效的政策非声势浩大的革命,而是能凝聚最大共识的演进式变革。这条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的道路,正引领香港向“零废堆填”的目标扎实迈进,每一步都留下清晰而坚实的绿色足迹。

(作者系香港时评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7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孙艺宁 校对:贾奇 监制:姚润泽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