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福海
易水学派是中医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自金元时期由易县人张元素创立以来,便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成为中医当今主流医派。其核心思想涵盖师古创新理念、完善的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和肾命的重视、养正除积及归经用药等方面,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与养生领域起著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外界环境变化会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重要影响,夏季又称「蕃秀之季」,自然界的阳气上升至顶点,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变得旺盛。气候炎热易致心火上炎,人体阳气也浮于体表,体内阳气略显不足,相对处于虚寒状态。夏季多雨,外界环境潮湿,根据中医「同气相求」的理论,脾主湿,脾胃在这样的环境下最易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脾胃运化失常、内湿偏盛的情况。
易水学派认为人体的气血精华皆来源于脾胃,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心则为「神明之主」。脾胃一旦受伤,则五脏六腑均可受病,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养生首重养脾胃。夏季,我们要如何保养脾胃呢?
作息时间:顺应天时,升阳养脾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就是养阳气的生长,运动能升阳,尤其能生脾阳。夏季建议多做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身体微微出汗,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持有量。但夏季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时间最好在辰时,此时胃经当令,快走20分钟可以助消化。或选择申时,此时膀胱经旺,拉伸运动可以促排湿。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心情调节:保持平和,疏肝健脾
夏季高温天气易使人心情烦躁、焦虑,失眠、焦虑抑郁患者及慢病患者更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中医学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形神合一」,将情志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不畅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和代谢功能,严重的会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脏腑气机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即「情志致病」「五情外伤」。
大家可尝试五行音乐疗法,早晨听角调(木)音乐如《江南好》,可以疏肝健脾、克制心火。也可以通过导引呼吸法,练习「呼」字诀(对应脾),双手按腹,呼气时默念「呼」音,强化脾胃气机。还可穴位按摩,午时按揉心俞穴与脾俞穴,每个穴按揉3分钟。早晚按摩太冲穴或膻中穴,每次按摩3-5分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促进脾胃健康。
饮食安排:清淡祛湿,滋养脾胃
夏季脾胃养生饮食尤为重要,要低盐、低脂、低糖,减轻身体代谢负担。不要食用过冷过凉的食物,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可多吃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补益脾胃。夏季出汗多要适时饮水,最佳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运动后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
夏季饮食忌饮食不洁,不要暴饮暴食,过度饥饿会导致胃内胃酸、蛋白酶浓度过高造成黏膜损伤,暴食会引起胃壁过度扩张、食物停滞导致脾胃损伤。还要忌烟酒过度,过度饮酒损害胃黏膜或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加重胃损伤,吸烟促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保护因数——前列腺素的合成,且吸烟刺激胃酸和蛋白酶分泌,加重对黏膜破坏。
药食同源:简单实用,助力养生
张元素提出「药物归经」理论,食疗需针对脏腑特性,因此易水学派注重药食同源的理念,推荐几个适合夏季的药食同源小方子:
1.肺为娇脏,培土生金,夏季防治空调病需脾肺同调,可取五指毛桃30g、太子参10g、山药10g煲鸡汤,补脾益肺。
2.黑豆、赤小豆、绿豆洗净,加水浸泡数小时后煮熟,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尤其适合夏季儿童饮用,可预防和缓解痱子、湿疹等皮肤问题。
3.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高尿酸、肥胖都与脾失健运相关,可取冬瓜皮30g、玉米须15g、赤小豆20g煮水,利尿降尿酸。
4.四神猪肚汤是易水学派的经典方,取茯苓15g、山药20g、莲子15g、芡实10g、猪肚1个,猪肚焯水后与药材同炖2小时,加胡椒、盐调味。可以健脾祛湿,修复胃黏膜,适合慢性胃炎、腹泻者。
5.清心除烦饮:西洋参3g(补气阴)、麦冬5g(健脾)、莲子心1g(清心),沸水冲泡。湿热体质人群可以取菊苣15g、木棉花10g、鸡蛋花5g,煮水代茶,清热利湿。
6.陈皮生姜茶:取生姜6g、陈皮9g沸水冲泡,用于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养护脾胃、祛湿健脾。易水学派「重脾胃、法四时」的智慧,恰为香港湿热环境下的养生指明方向。从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到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在此交汇。正如《内外伤辨惑论》所言:「善治者,惟在调理脾胃。」今夏,让我们以脾胃为舟,乘四时之气,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驶向健康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