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5月7日宣布,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期间将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这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对等关税”政策以来,中美首次确认的高层经贸对话。会谈选址瑞士这一中立国,背景复杂,时机敏感,引发外界对会谈的诸多猜测。
中美选择瑞士作为会谈地点,背后蕴含外交与战略考量。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对香港中通社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紧张,任何一方前往对方国土谈判都可能被视为“示弱”,选择中立国既体现双方对等的地位,也降低政治风险。“这种模式在中美过去的外交与战略对话中并非首次,第三方地点有利于营造务实氛围。”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接受香港中通社访问时也直言,双方都不愿“跪低”,中立国是唯一选项,否则谈判根本无法启动。
瑞士作为国际中立国,长期扮演大国对话的“中间人”角色。此次会谈恰逢何立峰受瑞士政府邀请访问,贝森特则计划与瑞士讨论贸易条款,双方“巧合”相遇,实则经过精心安排。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是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后同意接触,显示此次会谈是美方主动推动,中方谨慎回应的结果。
自特朗普4月2日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后,把中国排除在90天协商谈判之外,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关税,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中国随即对美国商品征收125%报复性关税,双边贸易几近停滞。关税战不仅推高美国消费品价格,也冲击中国出口企业,全球供应链承压。张家栋认为,此次会谈的首要目标是“为关税战止损”,避免双方进一步加码。“不良效应已显现,双方都意识到继续对抗的代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刘云华对香港中通社分析称,谈判是“良好开端”,双方或就紧急物资如美国急需产品达成临时措施,但范围有限。
庄太量则对成果持保守态度:“这次可能只是摸底,未必聚焦贸易。双方底线差距太大,中方要求先撤除关税,美方则希望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减让,谈判空间有限。”他预测,会谈可能在非贸易议题,如芬太尼出口管控上取得象征性进展,但难以触及关税核心。
会谈时机也可能与美国内外压力密切相关。其一,美债市场6月将迎来到期高峰,关税战引发的市场动荡已推高美债收益率。其二,特朗普虽宣称关税谈判“进展理想”,但至今未与任何国家达成协议。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日更公开表示,美日谈判分歧巨大,显示美国的“先施压、后谈判”策略受挫。
庄太量分析,美国面临的压力可能迫使贝森特在谈判中展现灵活性,但要在6月前达成初步协议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双方均不愿牺牲核心立场。
此次会谈不仅关乎中美,也对全球经济格局有深远影响。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警告,“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呼吁国际社会抵制单边保护主义。
可以预见,中美若能展现善意,或为其他国家的谈判提供范例;若谈判破裂,则可能加剧全球贸易碎片化。张家栋预测,会谈最可能的成果是“不加码关税并表达善意”,为后续对话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