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粤剧殿堂”之称的北角新光戏院,将于三月三日结业。连月来,大批市民和游客到新光戏院拍照留念,把握最后时光记录下这间有53年历史戏院的一点一滴。随著新光戏院即将落幕,本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讨论,反思和探讨未来本港粤剧应该如何保育和发展。根据艺术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粤剧是本港最多观众的表演艺术之一,最近十多年的观众人数每年约为30万人次,观众入场人次稳定,只在窄幅上落。其中,迄立北角53年的新光戏院,专为粤剧演出而设计,是本港少数有让大型乐队现场奏乐的剧院,多年来是不少粤剧名伶的成名地。“红线女”亦曾在这里踩过台板。




观众人数稳定 每年约30万入场人次
港岛东区区议员丁江浩接受《港纸》访问时指出,新光戏院是许多老街坊的集体回忆,也是东区重要的文化地标,不时有举办社区活动;而且,戏院内设有约1000个座位,特别适合知名度较低的团体试踏台板。随著新光戏院即将结业,丁江浩认为,香港纯私营的表演场地不多,区内亦缺乏新光同类场地。他期望新光戏院与新业主Island ECC商讨未来发展时,教会愿意释出场地予粤剧界使用,在不影响宗教活动的同时,尽量保育新光戏院的内部布局。但他亦表示,关注舞台设计能否保留,“新光的舞台设计是一大特色,期望教会、政府及区议会可以共同磋商,看看怎样保育”。
成立多年的香港粤剧曲艺协会,平日经常举办粤曲班,教授市民学习粤剧。该会主席周洁冰接受《港纸》访问时指出,除了新光戏院,本港目前尚有高山剧场和西九戏曲中心等,为粤剧团体提供表演场地,但这些地方的交通没有新光戏院方便,许多老人家一直习惯到新光看大戏,日后要去新的场地,恐怕要一段日子才能适应。她认为,最理想的做法是新业主和新光戏院协商,包括在晚间时段租借地方给粤剧团体继续表演。
业界吁资助民间中小型粤剧团体
周洁冰表示,近年政府致力在社会推广粤剧,渐有成绩,除了长者,也多了不少年轻人爱好者。但当局在宣传推广粤剧方面比较偏重头尾,“政府重点资助顶尖的剧团例如八和会馆,通过它支援专业的粤剧表演者;同时也会鼓励团体到学校推广,吸纳年轻群体。”但周洁冰指出,本港粤剧的发展多元化,主要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中小型民间团体组成,这些团体甚少得到政府资助,也很难找到场地表演,新光戏院结束后,意味着未来自费开表演的新人将少了表演场地,“虽然政府的社区会堂亦能表演,但需要入纸申请排期,并不是有钱便随时可以组织或开戏,所以我认为政府日后应多点资助民间团体。”

学者:长远应寻求在大湾区演出机会
中大通识教育部讲师蔡思行接受《港纸》访问时认为,香港粤剧除了缺少足够的演出场地,近年虽然有新光戏院推出新派粤剧,吸引新的本地观众,但普遍来说,缺乏清晰的长期发展方向。蔡思行指出,粤剧未来发展要固本培元,包括继续开拓年轻观众市场,培训年轻粤剧人才。此外,粤剧除了创新,亦不能忘记传统的继承,只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吸引香港以外的游客。他续说,粤剧在历史上的演出有所谓的“省港大班”,即较有规模的粤剧团会穿梭当时称为“省城”的广州及香港和澳门演出。香港日后要保存和发展粤剧发展,不应只著重香港戏迷的需求,长远应寻求在大湾区的演出机会。广州的粤剧团亦应南下香港进行更多演出,“这样的话,粤剧可以成为穗港两地文化公因数之一,促进大湾区文化互动交流。”
文旅局:政府已兴建多个场地
北角新光戏院结业后,未来会改作宗教用途。许多市民都关注当局会否考虑在原区寻找新表演场地,延续“粤剧经济”。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早前出席立法会会议时表示,明白公众对新光戏院的结业感到惋惜,但戏院经营与否,属商业考虑。罗淑佩指出,明白业界和社会人士对新光戏院将关闭感到惋惜,强调戏院经营与否属商业考虑,而当局过去十多年来,先后拨款兴建多个不同规模的公共场地,包括油麻地戏院、戏曲中心大剧院等,强调较十多年前额外提供2000个座位。罗淑佩形容,自己也是资深粤剧观众,指粤剧是香港重要传统文化艺术之一,亦是本港首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十分重视粤剧发展,一直积极通过不同途径支持粤剧。为了更有效协助发展粤剧这门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政府早于2004年设立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并在2005年设立粤剧发展基金。基金至今已批款约2亿元,支持超过1200项粤剧计划,向粤剧界提供多方面支援。
最后一次开放日挤满粤剧迷
孕育香港粤剧发展的新光戏院,正步向三月初结束的一刻。戏院营办商二月二十二日举办最后一场开放日,并安排导赏活动和怀旧展览,吸引了大批粤剧迷到来,缅怀昔日时光。


开放日在当天上午十时开始,但新光戏院门外于早上九点左右,已经有不少人排队等候入场。到了中午,戏院内外人头涌涌。《港纸》记者现场所见,过往戏院观众难得一到的大剧院舞台、数码戏院、放映室和化妆间等区域皆挤满不少人。也有市民参加导赏,了解粤剧文化和新光戏院历史,并且不时举手机“打卡”居住在北角的陈先生形容,自己看粤剧已有数十年,从没想过有机会踏足“虎度门”,这次机会难得,还可以走进化妆室等后台观看,坦言十分不舍新光戏院结业。另一位80岁的张女士忆述,以前经常到新光看大戏,大赞大堂购票处仍停留于上世纪70年代的布置,同类设计在香港已经很少。她慨叹,以后要去西九文化中心看粤剧,不及新光方便,“这里近地铁站,而那边偏远,对我们这些老人家来说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