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今日公布《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强化版」的财政整合计划,稳慎推进,既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影响,也为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政基础。

在教育方面,虽然今年的教育经常开支略为减少至1,029亿元,仍维持在千亿以上,并占政府总经常开支的17.5%,继续成为政府开支的重要部分。在目前政府连年录得巨额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削减2,500元学生津贴、检视学校津贴金额及运用等,以更具聚焦及针对性地投放资源,本会对此表示理解。同时,《预算案》在建设国际教育枢纽、促进科研发展、推动数字教育等方面均有著墨,反映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承担,值得肯定。

1. 推动国际教育枢纽建设 发展「留学经济」
《预算案》提到,政府在北部都会区预留土地,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并举办国际教育会议及展览,加强在全球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吸引更多优秀境外学生。本会认同政府继续推出措施,建设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打造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地。我们进一步建议,政府在吸引更多境外学生来港升学的同时,应著手推动「留学经济」,以增加本港在餐饮、住宿及零售等行业的消费力,惠及民生。
对于政府将会调整未来3年向教资会的拨款,惟仍较上个三年期的拨款为高。本会认为以上安排属可接受,尤其是目前大专院校的财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为政府灭赤出一分力。我们期望政府回复收支平衡后,能够持续投放资源,提升本港高等教育的水平,加强国际竞争力。

2. 持续支援自资院校 促进专上界别多元发展
政府已推出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以象征式地价批出土地及提供免息贷款。此外,政府逐步放宽已获批准招收内地学生入读学位课程的自资专上院校的内地学生限额至40%。教联会欢迎政府采纳我们的建议,放宽自资院校取录内地生的限额,支持自资院校扩容提质。本会进一步建议,政府加强支援自资院校向大湾区推广,让湾区学生透过不同途径,认识香港专上教育的多元,以及各自院校办学特色,为自资院校开拓生源。

3. 推动产学研协作 促进科研发展
今年政府推出15亿元的新一轮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鼓励更多机构资助院校开展研究工作。本会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有助推动科研的发展,巩固大学的科研实力。政府及教资会日后应加大力度鼓励产学研协作,推动院校拆墙松绑,鼓励学者透过知识转移,增加大学收入之余,亦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本会建议加强与内地高校的科研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大湾区创新科技的发展。

4.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今年《预算案》有不少篇幅提及推动人工智能及创科的发展,包括统筹逾百间科企,通过到校或实地参观,与中小学生互动交流,提升他们对创科的兴趣。此外,政府将推出计划,推动学校于初中科学科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和教学创新。
教联会认同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STEAM教育。本会相信计划为学校带来更大的诱因,善用人工智能以推动教学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本会期望当局日后加大力度推动数字教育,特别是加强专业支援,推动与内地教师的专业协作,以提升香港教师的数字素养,使人工智能在不同学科广泛应用,促进学与教成效。

5.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今年教育局继续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推广《4RS 精神健康约章》、加强教师和家长相关培训等,相信以上举措能推动学校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幸福校园。同时,《预算案》提出增加儿童紧急留宿的宿位及加强对受虐儿童和其家庭的专业支援。本会对此表示支持,并将会全力配合,推动相关工作。去年本会成立的「香港心理教育专业协会」,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在研究及多元教育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致力推动专业培训,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6. 津贴调整 善用资源
政府将整合部分津贴及调整发放安排,为学校提供更大弹性,以更有效运用资源。教联会认为方向正确,指出目前有不少一笔过津贴作指定用途,出现重复的情况,应进行全面检视。过程中,本会期望当局以学生学习福祉为首要考虑,广泛聆听学界的声音,以制定适切的津贴整合方案,确保教育质素,减少对学界的冲击。例如在幼稚园方面,本会建议政府拆墙松绑,容许半日班与全日班帐目互相补贴,避免学校向政府回拨半日班资助的同时,须以学校帐目补贴全日班之亏蚀,纾缓幼稚园的营运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