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班就头痛,一上学就胃痛”:你的身体正在替心理说“不”-紫荆网

“一上班就头痛,一上学就胃痛”:你的身体正在替心理说“不”

日期:2025-02-18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早上挤地铁时,我都觉得胸口发闷,一进公司就开始头晕反胃,体检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只要想到要去学校,我就浑身冒冷汗,手脚发软,可周末在家明明生龙活虎。”

这些“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正在成为当代职场人和学生的集体暗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耗竭状态时,身体会通过疼痛、疲惫、消化系统紊乱等方式发出警报。今天,我们将从专业视角拆解“上班/上学综合症”,并给出科学应对策略。

心理压力如何转化为躯体症状?

1. 压力反应的生物学逻辑

加拿大心理学家Hans Selye提出的“一般适应综合症”(GAS)理论指出,当个体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时,身体会经历三个阶段:

警觉期:交感神经兴奋,分泌肾上腺素应对压力(如心跳加速、肌肉紧绷)

抵抗期:持续分泌皮质醇维持应激状态,免疫系统开始受损

衰竭期:身心资源枯竭,出现慢性疲劳、胃肠功能紊乱、偏头痛等症状

典型表现:

工作日早晨频繁腹泻(肠易激综合症)

进入特定场所后突发呼吸困难(条件反射性焦虑)

周期性偏头痛/颈椎痛(肌肉长期紧张导致)

2. 心理防御机制的躯体化表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躯体化(Somatization)是潜意识将无法承受的心理冲突转化为身体症状的防御机制。例如:

面对高压领导的恐惧→表现为咽喉肿痛

对学业竞争的绝望→转化为持续性偏头痛

不适感从何而来?

1. 职业/学业倦怠(Burn out)的三重困境

根据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的研究,倦怠包含三个维度:

情感耗竭:持续感到“被掏空”,对工作/学习产生生理性厌恶

去人格化:对同事/同学冷漠疏离,用机械化态度应对人际互动

成就感丧失:陷入“无论多努力都没用”的习得性无助

案例:28岁的程序员小林每天上班前必发低烧,心理评估发现其长期加班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身体通过升高体温“强制”他休息。

2. 存在性焦虑:自我价值体系的崩塌

存在主义心理学指出,当个体感知不到工作/学习的意义时,会产生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

“996却做着重复劳动,我感觉自己像个工具”

“拼命刷题考上名校,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这种价值感缺失会激活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引发类似生理疼痛的心理痛苦(Eisenberger, 2003)。

3. 关系创伤的“场景触发”效应

厌恶型条件反射:如果某场所长期伴随负面人际体验(如职场PUA、校园霸凌),大脑会将环境线索(工位/教室)与痛苦记忆绑定,触发战逃反应。

心理学实验:将小白鼠置于曾遭受电击的笼子,即使不再电击,其心率、血压仍会飙升(LeDoux, 1996)。人类对“有毒环境”的反应机制与此高度相似。

4. 自主性剥夺引发的心理窒息

自我决定理论(SDT)强调,人类有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联结(Relatedness)三大基本需求。当工作/学习环境出现:

过度控制:钉钉打卡监控、强制坐班等

能力不匹配:KPI远超实际能力范围

社交孤立:竞争文化压制真诚交流

打破恶性循环

1、建立 “心理 - 身体” 双向监测

症状日记法:

这个方法简单又有效。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当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就详细记录下不适发生的时间、所处的场景,以及当时伴随的情绪。比如,你可以像这样记录:“周一晨会前腹泻→恐惧领导点名发言”。通过这样的记录,你能逐渐发现身体不适与心理情绪之间的关联。当你下次再出现类似不适时,就能快速反应过来,意识到这可能是心理压力导致的,从而提前做好心理调节。

HRV 心率变异性检测

现在很多智能手环都具备 HRV 心率变异性检测功能。它就像你的私人压力监测仪,能实时监测你的压力水平。当你感受到压力时,查看手环数据,你会发现心率变异性的变化。长期监测后,你就能找到自己的 “触发临界点”,即压力达到什么程度时,你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了解这个临界点后,在压力接近时,你就能及时采取措施放松自己,避免压力进一步升级。

2、系统脱敏训练

渐进暴露疗法

首先,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那些会触发你焦虑情绪的场景,每想到一个场景,就根据自己当下的感受,给焦虑程度打个分,范围是 0 - 10 分,0 分表示完全不焦虑,10 分则是极度焦虑。

然后,从打分较低、焦虑程度较轻的场景开始,进行实地接触。假如你对在办公室发言感到焦虑,而周末空荡的办公室让你焦虑感较低,那就先选择周末去办公室,在那里模拟发言的场景。

在接触这些场景的过程中,配合 4 - 7 - 8 呼吸法。用鼻子慢慢吸气,数 4 个数;屏住呼吸,数 7 个数;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数 8 个数。通过这样的深呼吸,能让你的身体放松下来,逐步降低对这些触发场景的敏感度。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你会发现自己面对这些场景时,焦虑感越来越少。

3、认知重构技术

挑战灾难化思维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中,比如 “今天交不上方案我就完了”。这种思维会让我们的焦虑情绪不断放大。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我提问,进行重构。问问自己:“最坏结果是什么?我有多少应对资源?” 其实仔细想想,就算今天交不上方案,可能也就是被领导批评几句,或者需要加班完成,而我们也有能力通过后续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焦虑情绪也会随之缓解。

实施 “去中心化” 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比如 “同事真的会盯着我迟到吗?” 但实际上,大家都更关注自己的任务和生活。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把注意力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上转移开,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能让你更轻松自在,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掌握这些心理学方法,能让你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更加从容。不妨从现在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开启你的情绪管理之旅。如果你在实践过程中有任何心得或者疑问,都欢迎分享交流。

什么时候必须做出改变?

当出现以下信号时,提示环境适配度已跌破健康阈值:

✅ 连续3个月出现不明原因躯体症状

✅ 对工作/学习内容产生道德牴触(如价值观冲突)

✅ 出现解离体验(如“灵魂出窍”般完成日常工作)

此时需要启动系统性干预:

三甲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

寻求心理咨询(CBT疗法、躯体治疗取向)

评估环境调整可能性(转岗/转学、间隔年)

每一次头痛胃痛,都是身心系统在发出最后的警告:“停下来,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矫情”,这些症状恰恰证明你的神经系统在努力保护你。

真正的勇气,不是强迫自己“再坚持一下”,而是听见身体的呐喊后,温柔而坚定地做出改变。毕竟,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当你觉得某条路走得浑身疼痛时,或许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罗懿 校对:马又清 监制:黎知明
启德体育园开幕礼门票明日公开发售
李家超晤新华社社长
香港教育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及课程改革 将增设三个本科新课程
李家超晤青海省省长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