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香港贸发局联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昨(17日)在深圳举行。活动聚焦“未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身智能和智慧医疗,旨在搭建一个高效、专业、可持续的共赢发展的交流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进行精准对接。国家工信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在会上表示,2025年力争突破百项前沿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2027年中国构建的未来产业将成为世界重要力量。有学者指出,大湾区特别是河套就在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香港是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的桥梁,对技术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连接作用。
对于与会嘉宾高度关注的未来产业,柏杰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他表示,将通过强化技术供给、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等措施,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力争突破百项前沿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2027年,中国构建的未来产业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力量。
中小企成未来产业新势力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分享了《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报告》。他称,如今,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高成长赛道复合增长率达到15%左右,这些高成长赛道有望率先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中国2024年生物合成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40%,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2万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凭藉着专精特新能力迅速成为创业的新势力,并形成产业链雏形。比如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的人工智能技术器械与减速器、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等硬件企业。
鲁春丛说,中国的未来产业呈现了“三极一带”的空间格局,“三极”指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他们凭藉着科技创新的资源、金融资本和开放优势,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的策源地和全球竞争的高地,在于原子体制造、激光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卫型互联网、脑机接口、6G以及量子信息领域形成先发优势。特别是北京加强了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等领域;上海布局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材料、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领域;广东正在推进未来制造、未来能源和未来信息等。而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凭借制造业的基础和资源秉赋探索,达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绿色能源等领域多点开发未来产业空间的布局,正在更深地推进。
六方向促湾区未来产业合作
《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发布。倡议提出六大合作方向,包括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构建开放创新人才服务生态、高质量强化投融资服务、开展未来产业企业梯度培育、搭建未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贸发局:提供国际合作平台
香港贸发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正积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凭借创科、人才等优势将助力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香港贸发局将继续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全球。
此次活动吸引超过300名来自国家科技、教育、经济、产业以及政策研究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香港及内地的大学及研发机构、产学研促进机构、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等。此外,多家风投创投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促进金融界对未来产业发展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活动期间,还同步举办了企业闭门对接活动,助力未来产业企业国际化新发展。
《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要点
❶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突破关键前沿核心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落地。
❷ 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带动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
❸ 面向未来产业方向深入开拓应用市场,落地一批有大湾区特色标杆应用场景。
❹ 组织开展高水平对接活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加速技术和产品应用迭代和产业化。
❺ 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精准识别和挖掘高潜能未来产业。
❻ 优化大湾区未来产业链集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