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夏 泉 |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付庚金 |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港车北上」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大举措。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港澳工作,不断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香港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内地逐步优化出入境车辆管理制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定、实施「港车北上」政策,实现粤港两地深度合作的制度创新、规则创新和管理创新。「港车北上」落地实施,助力发挥大湾区交通优势,构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2023年7月1日,第一辆香港单牌机动车驶入中国内地,标志著「港车北上」正式落地实施。「港车北上」是指香港机动车可以不申办内地车牌,即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申请进出内地。这一政策是推动香港和内地交通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通,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粤港关系及其历史研究,学者从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出口、物资供应、饮水供给等方面研究粤港关系演变;二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研究,相关学者分析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从社会、金融、科技等方面入手,推动香港和大湾区的制度对接、规则衔接;三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研究,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车辆往来、口岸通关等方面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运输便利化。
综上,学界虽已对粤港澳历史和大湾区建设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探讨,对两地融合发展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但是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才刚刚起步,学界的关注还有所不足,尤其是从历史发展和政策实施成效看,「港车北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所以从粤港两地发展的历史演变、方针政策入手,论述「港车北上」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演进,可以更深入地揭示「港车北上」对香港和内地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

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一步步侵占香港,使得香港和内地分隔深圳河两岸,隔伶仃洋和澳门、珠海相望。改革开放特别是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人员、车辆来往,逐渐实现从「隔离」走向融合。
一是港澳政策不断演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英方在港深边界线上架设铁丝网,香港与内地从此「隔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著手,将香港的历史和现实与新中国未来发展相统一,认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们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可以把「香港作为我们同外国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1960年,中共中央在「暂不回收,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有利条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统一事业服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如何处理香港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九七」后的香港问题,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港督麦理浩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4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把这一基本方针政策写入《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后,中央坚决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实现了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现代化事业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度,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实践在香港取得重大成就。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新中国成立前,香港和内地只有两座跨界交通桥,一座是广九铁路运行使用的罗湖桥;一座是文锦渡桥,该桥是一座简易木桥,主要用来运输生鲜活物等物资。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和海外客商纷纷到特区和广东内地投资开工厂,发展贸易、旅游探亲等。罗湖口岸出入境人员由1978年的292.8万人次增加到1979年的587.8万人次。1979年文锦渡公路桥启用后,过境车辆由1978年的9.1万辆,增长到1980年的25.73万辆。随著人员、车辆往来的急剧增长,交通拥堵、走私犯罪等问题日益严峻。1981年,港督麦理浩访问深圳,就增辟港深之间通道问题交换意见,提出「增开沙头角陆路口岸,建设沙头角公路桥作为特区香港间的专用口岸」等建议。1985年文锦渡第二条公路桥建成,第二年从文锦渡出入境的车辆就超过两百万辆。
从香港到深圳的车辆只需要经过口岸公路桥,跨过深圳河即可到达,但想从香港开车到澳门、珠海则要绕道广州,如果能修建一条从香港到珠江口西岸的大桥,将实现珠江口两岸的快速联通。1983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时任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提出《兴建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经过2年多的研究、论证,《伶仃洋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1993年上报国务院并获批覆。但港珠澳三地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核心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建桥方案提出后经过几轮会谈便被搁置。港澳回归后,香港与珠江西岸的澳门、珠海联系日益紧密。2003年,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指出:「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桥,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粤港澳三地协调小组,开展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2009年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2月15日大桥施工,2018年10月23日大桥正式建成开通。
三是两地往来日益密切。改革开放前,香港和内地的陆路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铁路运输,辅以汽车运输,两者均需以口岸接驳方式进行。1911年建成的广九铁路,使火车可从广州直通香港九龙,实现香港与内地人员、货物的便捷往来。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直通车货运和客运服务一度中断。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开始针对中国实施禁运和边境封锁,并在罗湖设置边境站。来往的列车要通过罗湖桥,「只能把车卡先推到桥中央,一方把火车头卸下,对方在另一头接上一个车头,把车卡拉走。客运列车互不相通,乘客到达边界必须下车自行过境。」
尽管两地出入境受到种种限制,但香港和内地人员、货物往来从未中断,广东及内地一直都是香港生活用品的主要供应地。为了保证香港鲜活商品的稳定供应,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安排下,国家开通编号为751、753和755次快速货运列车(习惯称为「三趟快车」),每天向香港输送鲜活商品。据统计,「三趟快车」累计输送活猪9,800多万头、活牛580多万头、冻肉795多万吨、活家禽数十亿只,以及数量巨大的瓜果蔬菜、乾货食物等。中央要求有关省市把对港供应提高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对中央已经布置了的对港澳的出口任务,努力保证完成。」同时,对供港物资的品质也有很高要求,如供应港澳市场的活猪,「要组织检验,有囊虫病的猪,不要调出供应港澳市场。」「三趟快车」开行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是在国内出现动荡和经济困难时也从未中断过,保障了香港同胞的日常生活必需,促进了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后,广东允许港澳车辆入境,跨境汽车货物运输逐步由口岸接驳向直达运输发展,香港和内地的联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989年两地贸易总额达3,434.4亿元,两地互为对方最大贸易伙伴,分别占对方贸易总额的30%和31%。粤港两地人员、车辆出入也在快速增加,以深圳为例,1980年—1989年,深圳出入境的车辆增长近20倍,达430多万辆。入境香港的内地旅客从1978年的24,291人次增至2014年的4,724.77万人次,占香港整体旅客人次的77.7%。大量内地旅客来港消费,成为香港零售业持续增长的动力。除此,许多香港同胞到内地过年、探亲、旅游,都倍感温暖,发出了「祖国好,家乡人亲!」的由衷感叹。
「港车北上」的酝酿与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出入境汽车数量激增,为了加强对过境车辆的监管,内地开始实施出入境车辆牌证管理。从香港进入内地的车辆,需要凭香港和内地车牌、驾驶执照、行驶执照等证件才可放行。同时,对出入境车辆的申请资格、牌证种类进行规定,并对发放的牌证数量进行配额管理。
一是入境审批放宽,树立政策导向。改革开放前,来往港澳的车辆要登记发给通行证照并办理缴纳养路费后才可行驶。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车辆牌证管理,是在一定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一方面,国门开放以后,走私贩私严重,出现「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田、渔民不下海、学生不上课的现象。」另一方面,随著人员和车辆往来日益增多,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问题变得突出,「每天从文锦渡至上水列队轮候检查的货车,有时要等数小时才能过关。」加之两地交通法规、关税制度不同,还会出现「一辆汽车、两种车牌」的现象。车辆牌证管理制度利于加强边境管理,打击走私,但是申请内地牌证有较高门槛,使用也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地互联互通。
改革开放特别是香港回归后,两地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较为严格的出入境车辆管理制度逐渐与发展不符。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和边境口岸通关能力的提升,也为车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优化提供了支持。同时香港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底,香港汽车保有量超过78万辆,有较强潜在出入境需求,继续优化车辆出入境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1994年广东省发布《关于放宽港澳台商户入出境小汽车审批条件的通知》规定,「到广东山区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到其他地区办实业投资额在400万美元以上」,即可办理一辆小汽车出入境牌证。1995年,将车辆牌证申请门槛降为「到山区投资50万美元以上,到非山区投资150万美元以上」。随著车辆牌证申请条件的放宽,申请人数逐渐增多,对加强两地合作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广东省规定香港商户「到山区投资40万美元以上,到非山区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就可申办车辆牌证。除此之外,车辆和人员出入境边检制度也进行优化,开始探索实施「一地两检」,大大节省了旅客和车辆的通关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出入境车辆牌证和边检管理政策的放宽,符合粤港两地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也为「港车北上」提供了经验借鉴,树立了政策导向。
二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撑。改革开放初期,粤港澳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香港回归后,「前店后厂」的模式逐渐不适应两地融合发展的趋势。2003年,香港和内地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10年,广东和香港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并先后提出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平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香港并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准」,「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2022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覆同意广东省对符合条件的按照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入出内地政策入出内地的香港机动车实行免担保政策。这些举措为「港车北上」的顺利落实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是「港车北上」实施初见成效。2023年5月1日,《广东省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该办法规定,「年满18周岁并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香港居民,可为本人登记持有的一辆香港机动车申请临时入境机动车牌证」「每次进入内地后在内地连续停留不得超过30天,每年在内地累计停留不得超过180天。」2023年7月1日0时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在港方预约通关获准后,就可以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
「港车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重要举措,自推出以来深受欢迎。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截至(2023年)6月下旬,运输署已收到超过4,000份申请」。据统计,「港车北上」实施后,仅7月经港珠澳大桥通关的香港单车牌车辆就超过6,800辆,到8月底累计2.6万辆。「港车北上」实施后的第一个国庆日假日,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车辆超9万辆次,仅10月2日,就超1.43万辆次,刷新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截至10月9日,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港澳单牌车86万辆次。「港车北上」落地以来,香港掀起「北上」热潮,拉近了湾区人民间的距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港车北上』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经大桥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是拥抱大桥机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互联互通,推动区内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截至 2023年11月1日,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港、澳单牌车100万辆次。
「港车北上」实施的意义与展望
「港车北上」实施后,预计约45万名香港机动车车主享受这一政策红利,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人员更自由地流动,促进大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进而使香港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政策,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一是发挥交通优势,构筑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港车北上」进一步发挥大湾区交通优势。1997年3月,港人期待已久的皇岗—落马洲过境穿梭巴士正式开通,实现了深港中部通道的交通接驳。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行,实现从广州到香港最快不超一小时。2022年发布的《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在交通基础指标上,香港位列榜首,深圳、广州紧接其后,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十分完善的交通基础。「港车北上」实施以来,这一交通基础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以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为例,口岸实现海关卡口验放时长不超过20秒,口岸穿梭巴士经大桥到香港口岸只需30分钟。这些制度、规则的创新使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使大湾区的交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实现善用港珠澳大桥的目标,将港珠澳大桥建设成珠三角两岸互联互通的「物理管道」。
「港车北上」加速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2023年香港和内地恢复通关以来,特别是「港车北上」开通以来,大量香港市民乘私家车进入内地,到内地吃喝玩乐、看病就医,同时内地的游客也「南下」香港旅游。「港车北上」一方面加强了两地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信任,也让更多香港同胞能够更直观、密切地观察和感受内地发展的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香港同胞到内地工作、生活。另一方面,「港车北上」提高了大湾区民众的生活便利水准,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香港车主自驾经港珠澳大桥前往珠海最快只需30至40分钟,和从香港市区到西贡时间差不多」,这为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以及以后打算到内地发展的香港同胞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大湾区生活、文化和商务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生态美丽、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又一世界级湾区。
二是促进文化交融,铸牢香港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港车北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通。自古以来,交通就是文化传播和融合的重要推动手段。粤港两地语言相同,文化相通,血脉相融。语言上,粤语是港人的日常通用语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使用最广的方言之一;文化上,岭南文化构成了两地共同的文化底色,并融入到了民众日常生活中;血脉上,从香港的籍贯看,「华人占港人的比率为94%,港人中64%是广府人」,这些说明了香港和内地文化同源、人脉同宗,血浓于水的关系。但是香港还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一种「华洋杂处、中西交汇、多元发展的文化结构」,让部分香港人在文化认同上出现「代际缺位」。「港车北上」便利了大湾区的人员往来,能够让更多香港同胞到内地旅游消费、探亲访友,深度体验岭南文化元素,保存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港车北上」助力铸牢香港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香港同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商纷纷到内地投资建厂,香港成为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祖国内地也始终牵挂、帮助香港。1964年到1965年,为了帮助香港同胞解决饮水问题,从援外专款中拨出3,800万元交给广东兴办水利工程。此外,中央要求「各地商业部门库存中符合出口规格的商品,要尽量挤出来交外贸出口」「在首先保证出口任务的原则下,再安排内销」,努力确保香港物资供应。「三趟快车」和「东深供水工程」的实施,体现出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无限关怀和深厚情感。如今,「港车北上」将进一步发挥香港优势,找准「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身份定位,加强对「是香港人,也是大湾区人,更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促进「人心凝聚」,推动「人心回归」。
三是对接「一带一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车北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沟通。「港车北上」政策的落地实施,涉及到两地不同的法律体系、关税制度、交通条例等政策法规,是两地深度沟通合作的又一「典范」。《纲要》发布以来,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新的建设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港车北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一步,为大湾区的诸多建设方案装上了「车轮」,同时也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港车北上」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只有实现香港和其他城市交通的联通畅通,才能将香港的区位优势辐射到整个大湾区,推进内地同香港互利合作,实现共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世界发展的大机遇,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机遇。梁振英指出,「『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倡议,为香港带来历史性的重要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香港最重要的是做好『超级联系人』。」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将立足「八大中心」的新定位,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提供专业服务。
「港车北上」落地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可以继续向三个方面完善。一是香港实现无配额北上。目前「港车北上」申请有数量限制,香港正在全力推进「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容许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无须配额,经大桥进出广东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二是实现港车从多个口岸出入境。目前,通过「港车北上」的车辆只能从珠海口岸进入广东,今后将探索实现从深圳北上广东,实现港深、港澳的进一步融合。三是探索实施「粤车南下」。「港车北上」是便利香港人前往广东的需求,而广东的市民也希望能够开车到香港。」但由于地少人多、车多路窄,交通挤塞问题长期困扰香港,一旦实施「粤车南下」计划,部分人担心会加剧香港交通挤塞问题。因此,香港计划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广东游客南下在港珠澳人工岛停泊车辆后,再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市区;第二阶段是全面开放内地客自驾来港。可以看到,「港车北上」并不是「最终式」,粤港澳融合始终是「进行时」,实现粤港澳交通更加自由、便利、顺畅流通是这一政策的最终目标。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1-2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