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1点,步入有“中区女人街”之称的中环利源东街,狭窄的道路,只见两三个挡主正准备开档,偶有行人。“四季绣花鞋 SINCE 1972年”的手写招牌,在灯光照耀下进入眼帘。一名打扮时髦、手带名表的中年男子,正在档口里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地摆设货品,他就是见证利源东街兴衰、51年来风雨不改守护“四季绣花鞋”的老板陈林。
四季绣花鞋位于利源东街的中央,是陈爸爸在1972年创立。那年20岁的陈林,因为“冇嘢做”而随父亲在上址摆档。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其后移民加拿大,摊档由他接手至今。
特定客群 达官贵人身份象征
“过去来买(绣花)鞋嘅主要系中环或半山阿太,其次是外国游客。”陈林说,曾几何时,绣花鞋是达官贵人的身份象征,鞋上所用到的布料、刺绣图案,都是反映一个家庭的身份地位。
四季主打绣花拖鞋,平均一对都要百几蚊。“普通嘅香港人都唔会用百几蚊买嚟返屋企著。”陈林说,绣花拖鞋比薄底人字拖或胶拖扎实。他忆述,曾有已故名人的家姐买几十对绣花鞋返加拿大送人;有半山阔太一买就是好多对,当家中客人拖鞋之用;有老太买给年幼的子孙著,“避免佢哋在屋企唔著鞋,到处走而至脚趾叉开”。
香港制造 顾客支持专程帮衬
四季一直秉承香港制造,品质保证,故50多年来一直获顾客支持。除了大人鞋,四季近年新增带有熊猫图案的小朋友拖鞋,“(摊档)仲卖可以著出街的小朋友鞋,系圣诞或农历新年前夕特别好卖,家长用来帮佢哋嘅小朋友衬衫,今年仲一度卖断市。”陈林指著带有金鱼图案的绣花鞋说。
记者采访期间,刚好有两位日本游客前来,陈林从容不迫,用日英文夹杂的简单词汇和她们沟通,不到10分钟,两人就在百多对的货品当中,挑选了两对牡丹花图案的绣花鞋。他说,除了欧美客,近年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客人也钟情绣花鞋。
四季也提供订制服务,早前有毕业学生为了致谢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教导,特意前来订制一对绣花鞋,作为谢师宴上的礼物,承惠600多元。
见证兴衰 摊档未来一切随缘
绣花鞋融合传统刺绣工艺,随著历史的演变推陈出新,但时移世易,本港生产绣花鞋的厂商也买少见少,这门行业正逐渐式微。与此同时,随著城市的急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利源东街的风光不再。四季绣花鞋的特定客群至今没变,但前来帮亲的人数确实已大不如前,由附近多间摊档长期闲置不营业,可见端倪。
然而,“不变”的是陈老板的容貌和仪表,看不出眼前的他,“今年70有2”,他对记者的赞叹,沾沾自喜,就连身边的陈太也“好唔抵得”,“讥讽”老公“姿整贪靓,唔认老”。“要不要帮你同太太影张相?”“不用。”陈林说,两个孩子早已成年,有自己的事业,他和太太至今无牵无挂,返摊档主要“过日辰”。至于四季绣花鞋的未来,一切随缘。
话你知:首条华人名命名的街道
利源东街是中环的一条街道,始建于1894年,为开设金山庄发迹的金利源所建,但仅完成东街一段;1906年,另一位富商李乃晋建成西街,全长100米,合称为“利源东西街”。两街的旁边尽是高楼大厦,中间是小贩摊档,不能行车,只容行人通过。据记载,利源东西街是香港首条以华人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有“中区女人街”之称利源两街自1950年代出现小贩摊档,至今一排排简陋的摊位,主要售卖廉价的男女衫裤鞋袜、日用品、装饰品和包包,以及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等等,故有“中区女人街”之称。
来源:《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