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将每年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提醒公众关注溺水意外,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意外发生并降低对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根据世卫最新统计,全球每小时有34人因溺水丧生,2021年死亡人数更高达30万。香港情况同样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3年香港因溺水的死亡登记个案达47宗。
隐形危机无处不在
卫生署数据显示,溺水事故多发生于游泳、水上活动(如潜水、划艇)、捕捞海产(钓鱼、掘蚬等)及失足跌入水中等情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居环境亦存在溺水隐患,例如在浴室跌倒,甚至是一桶水都有令人遇溺的风险。
大部分溺水事故均与以下高风险行为相关:
- 单独或在无救生员水域进行水上活动
- 活动前饮酒或服食毒品
- 在恶劣天气下坚持进行水上活动
- 儿童及长者缺乏监护
遇溺意外是可以预防
大部分溺水事故都可透过预防措施避免,大家可采取以下措施,为家人筑起安全防线:
- 参与活动前,作好准备,提升相关的安全知识及技能
- 学懂游泳,并选择有救生员当值的泳池或海滩
- 学习专为拯救遇溺人士的心肺复苏法(CPR),此技巧与一般的CPR略有不同
- 参与水上活动或前往山涧或河流前,密切留意天文台最新的天气讯息(如台风、雷暴、暴雨、强烈季候风、水浸警告等),遇恶劣天气应取消活动
- 了解自身体能,掌握所需技能,配备适当装备,并熟悉环境和设施,检视并提防潜在风险
- 潜水或浮潜等水下活动须结伴同行,听从有经验人士指示并按计划行事
- 有健康问题应先咨询医生,了解是否适合参与活动
- 切勿单独进行水上活动;应结伴同行,互相照应
- 活动期间切勿饮酒或服食违禁药物
- 家中有儿童及长者,应密切留意他们状况,协助他们预防溺水事故。儿童因好奇心强但危险意识不足,溺水后难以解困,成人应保持「一臂距离」的近距离监护,随时准备伸出援手。长者因体能衰退,自救能力下降,建议结伴参与活动,并进行健康评估,必要时先咨询医生。
- 儿童和长者在浴室跌倒或晕倒,亦可能导致溺水,须了解并改善家中潜在危机,并时刻保持警惕。
卫生署会继续与各政府部门及社区伙伴携手合作,提高市民对溺水风险的认识。本署呼吁市民提高警觉,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慎防溺水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