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慧琼
今年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淡水资源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弥足珍贵,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供应淡水的时候往往收取高额的费用,更有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为淡水供应问题而发生冲突。由此可见,稳定且充足的淡水供应,对于香港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而言,无疑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于7月12日至13日举办为期两日的大湾区交流团,联同传媒宣传分组委员李銮辉和李子树博士、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以及二十名香港新闻界代表到访深圳及东莞多个企业和地方。这一趟旅程,让大家对东江水供港工程承载的深远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社会繁荣稳定,各项生活物资富足,新世代已经没有体会过停水停电的生活。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久旱无雨,水塘枯竭,香港一度出现严重供水危机,港英政府不得不实行限制供水措施。在水荒最严重的1963年,港英政府规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找水挑水成为香港市民的头等大事,一些人甚至在山沟的岩缝中挖井取水。受水荒影响,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市民苦不堪言。
勒紧裤腰带 建设“生命线”
香港同胞所面临的困境,时刻牵动着中央的心。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决定建设东深供水工程,要引东江水来滋润乾涸的香港。或许很多香港青年并不知晓,在当时,作出这一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196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14年,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 GDP 仅有74.5美元。而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需要投入3,800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几乎接近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国家毅然决然地选择“勒紧裤腰带”,也要确保香港市民的供水,这份深情厚谊,重如泰山。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自1965年开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运行60年,累计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为香港的民生福祉和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程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造,以满足香港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并确保供水安全和水质。它宛如一条坚韧的生命线,不仅为香港市民送来了生命之水,更如同一座桥梁,紧密地连接着民族的凝聚力,每一滴东江水,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祖国守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动人故事。
踏入新时代,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护航下迈入由治及兴,“一国两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东江水工程正是“一国两制”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首先在协作机制上实现动态化。通水以来,粤港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签订了13份供水协定,每份协定都根据两地供水的需求不断进行微调。并且成立了“粤港供水运行管理技术合作小组”,定期对供水状况进行汇报,这种制度化磋商模式,既体现中央对香港自治权的尊重,又确保两地诉求的精准对接。
东江水定价机制灵活,且以香港需求为导向。依据1989年粤港供水协议的框架条款,每年粤港双方至少会面一次,共同商讨下一年的供水计划以及相关事宜。供港水价的确定,是在充分尊重粤港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达成的。同时,供水量也会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遭受重创,粤方展现出了无私的包容与支持,同意将年供水量增幅从3,000万立方米降至 1,000万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香港的财政压力。这一举措,深刻地体现了在“一国”框架下,内地对香港特殊境遇的深切关怀与全力支持。
全面筑牢民生保障
东江水工程的成功,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以及两地的深度合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电力保障领域,借鉴“统包容量 + 浮动用量”机制,大亚湾核电站稳定地保障着香港25%的电力供应;在食品保障方面,实现了生鲜农产品的 无缝通关,让香港市民能够第一时间品尝到新鲜、安全的食材。这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如同坚实的护盾,为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构筑起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饮水思源”,东江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如今,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已被中宣部命名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除了在今年工程建成60周年之际举办庆祝活动,我们更期待更多社会贤达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向更多人娓娓讲述东江水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希望教师、社工等不同行业的人士能前往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参观,并推动这类活动逐步常态化,让更多香港市民了解东江水背后的历史,真切感受祖国的深情厚谊。
同时,我们更热切地盼望,香港能够涌现出更多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区政府能够出台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措施,大力推广这些基地。比如,巧妙地融入智能科技元素,借助扩增实境(AR)及虚拟实境(VR)等先进技术,结合步行导览和互动活动,为游客打造一场沉浸式的体验盛宴,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怀。让我们携手共进,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爱国精神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共同书写香港与祖国携手奋进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