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月大的小艾伯特安静地坐在床上。他伸手要抚摸曾经把玩过的温驯小白鼠。艾伯特真的很喜欢这只老鼠。但他的手才刚刚触碰到小白鼠,身后就响起了一声锤子砸在铁栏杆上的巨响。艾伯特惊吓到猛地弹起,向前仆倒。当他爬起来,再次伸手去触碰老鼠时,巨响声再度响起。他向后跌坐并开始啜泣。
一周后,小白鼠再次出现。艾伯特目不转睛地看著牠,但没有伸手去摸。小白鼠靠近并用鼻子轻嗅他的手,艾伯特立刻将手缩回。然后他试探性地将手指伸向小白鼠,当他一碰触到时,令人讨厌的声音再次响起,艾伯特再次跌倒了。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好几次,到最后,只要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会开始哭泣并且爬开。
艾伯特(真名道格拉斯.梅里特)原本是个稳定、情绪波动不大的婴儿,从未因任何事情哭泣,因此研究人员很高兴能成功地诱发他的情绪反应。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在他们的报告中写道,这是一种完全制约的恐惧反应。五天后,这一反应仍持续存在,艾伯特恐惧的事物甚至扩大到白兔子和毛皮大衣上。进一步的实验显示,他害怕的事物越来越多,甚至是有胡子的圣诞老人面具──艾伯特患上了恐惧症。研究者仍持续进行实验,直到他一岁又二十一天大为止,他的妈妈才将他从医院领走。
研究人员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不仅证明了不愉快经验能诱发婴儿恐惧,更证明了这些恐惧可发展成全面性恐惧症。在实验之前,艾伯特是个冷静、淡漠的孩子,几乎从不哭闹,也很少受到惊吓。现在,他显然对白老鼠产生恐惧,而且恐惧感扩散到所有白色毛茸茸的物体上。华生和雷纳欣喜若狂,他们认为,这对佛洛伊德学派来说是一大打击──后者恐怕会将艾伯特成年之后的恐惧症,归因于某个梦境或无意识冲突。历史并未记载艾伯特母亲的想法,但推测她的反应恐怕是不宜发表的。

华生和雷纳的研究发表于1920年,此时华生在1913年提出的行为主义思想已在心理学界广为人知(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然而,这研究还是开拓了一个过去被佛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垄断的心理学领域。华生没有用社会心理冲突来解释心理障碍,而是证明它也可能来自“刺激-反应”学习。这引发了1930至194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间,关于精神官能症和恐惧症起源的激烈论战。
当两件事物同时出现时,对一种事物的记忆能够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感触。此所谓古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后被应用在多种心理障碍。最早基于制约原理发展的疗法之一是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其核心概念是:透过将特定事物或行为与令人不快的刺激配对(例如艾伯特与白老鼠的实验),使人们学会回避这些事物或行为,从而帮助有反社会强迫行为或不良行为特质的人克服问题。
厌恶疗法被应用于多种情境,包括尝试对男同性恋者进行电击来“治愈”他们(方法是在他们看到具吸引力男子照片时,只要表现出哪怕一点点性兴奋反应就施以电击)。还有用厌恶疗法来治疗酗酒,例如在被治疗者喝酒前先让他们服用安塔布司(Antabuse)——这种药物会引发恶心想吐。其想法是透过制约作用,将饮酒与恶心联系在一起,从而打消酗酒者想饮酒的念头(不过,这招对青少年似乎无效)。
另一项技术是利用学习原理来治愈恐惧症,而非制造恐惧。例如系统减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旨在用一种与恐惧不相容的反应(如放松)来取代恐惧的行为反应。这样做显然不可能立即产生效果: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事人首先接触一个最温和版本的刺激,学习在该刺激出现时保持放松。例如,如果你害怕蜘蛛,那么一开始可能只是让你看一张蜘蛛网的图片。一旦成功适应之后,就会换成稍强程度的恐惧物件或情境作为刺激,当事人再次进行放松练习,直至能完全不以为意。一步一步地,刺激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境,最终当事人能够面对恐惧源,并学会完全放松与控制恐惧源。
其他形式的行为疗法也陆续发展,且被证明成效不亚于精神分析法。两种方法都对某些患者有效,但没有一种能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两种方法的拥护者都强调自身的成功案例,并各自有一套说词:精神分析学家指责行为主义者只治疗表面症状而未触及根本成因;而行为主义者则反驳,表面症状才是真正重要的,改变行为本身就是实际解决问题。然而,在临床领域,行为疗法的疗程相对较快,成本也明显低于动辄耗时数月或甚至数年的精神分析法,因此它已成为治疗某些精神障碍的重要替代方案。
作者:妮基.海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