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归老后回归自然,是不少人的心愿。
这天,一班老友记参加食物环境卫生署举办的纪念花园导赏团,参观屯门曾咀纪念花园和曾咀灵灰安置所,了解绿色殡葬,以及相关的设施和服务,探索人生最后一程可以如何走过。

行程伊始,导赏员先介绍金属撒灰器和一次性纸撒灰器的分别,参加者其后转往纪念花园,实地观看导赏员示范撒灰的过程。
「撒灰时要注意是否逆风,否则骨灰可能吹到自己脚上。」撒灰后,家属可使用浇水壶灌溉草地,帮助骨灰融入土壤、滋养大地。
有参加者表示,已将化作春泥的愿望告知家人,并获他们支持。
落叶归根
82岁的李玉婵首次踏足纪念花园,形容环境开扬、舒适,又能看到海。
「听到海浪声,我便很精神。」
李玉婵希望过身后,骨灰可撒在纪念花园的鹅卵石道。她虽然喜欢大海,却没有选择海上撒灰,背后原因,是她与女儿的一席话。
「我曾经告诉女儿,我喜欢大海,但女儿回答道,『海上到处有人游泳,我路过海边又会想起妳,我不想这样』。」
「女儿说,花园不同,是尘归尘、土归土。」
67岁的蔡秀玲同样初访纪念花园,发现花园跟她的想像截然不同。
「曾听说流浪猫狗会把骨灰吃掉,原来不是真的,原来纪念花园景色优美,更可欣赏海景。」
蔡秀玲说,纪念花园感觉舒适,骨灰撒在这里,亲人拜祭也较为方便。
「这里通爽、不挤迫,有如在花园散步,那种心情是不同的,不用焚香,也不必刻意准备,人的负担也没那么大。」
理想安排
87岁的郑廷飞踏足曾咀之前,已先后到访钻石山和哥连臣角的纪念花园,并与子女分享撒灰的意愿。
「省钱。私营骨灰龛位或要十多万、廿多万元。而且把骨灰封住,毫无自由,时间久了又或无人打理。」
「把骨灰撒在纪念花园,我觉得是最理想的安排,可时常沐浴在阳光下,也可感受天气。」
他又表示,希望全港18区都有纪念花园:「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你说多好。」

食环署近年积极推广绿色殡葬,选择绿色殡葬的市民可在全港三个指定海域或不同纪念公园撒放骨灰。
现时,食环署辖下的纪念花园有13个,曾咀纪念花园不仅是全港最大,更设有颂礼室,供市民撒灰前举办简单悼念仪式,又有名为「渡船」的艺术装置,寓意将家属思念送往彼岸的先人,让市民投递心意信笺,表达思念。

至于沙田石门的无烟灵灰安置所和纪念花园,则约于今年第三季启用。
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改变传统丧葬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即可达至,政府努力不懈、持续推广,绿色殡葬这种可持续的骨灰处理方式,日益获社会接受。
食环署高级卫生督察李启伦表示,截至上月底,累计超过15,800名市民在绿色殡葬中央登记名册登记,而在已故登记人士当中,最终采用绿色殡葬的比例达七成多。
他又指出,即使市民生前未有登记,后人也可为先人安排绿色殡葬。

去年,绿色殡葬使用率创历年新高,达18.2%,其中8,522宗使用纪念花园、1,032宗在海上撒灰。
食环署逢星期六提供免费海上撒灰渡轮服务,船身设计上月起换新装,期望增添撒灰的仪式感。
多管齐下
此外,食环署也透过多元化项目探讨生命课题,2024年8月起推出人生学堂活动系列,活动包括介绍晚年支援和身后安排的生死博览会、寻访社区景点反思生死的社区导赏团等,至今吸引共约5,000名市民参与,不论长幼都能有所得着。
其间,部门也为不同团体和市民提供免费讲座、纪念花园导赏团、社区深度游等,惠及逾二万人。
食环署卫生总督察林镇濠表示,随着绿色殡葬的普及,部门会继续扩展相关设施,并利用人生学堂活动系列等生动主题,推广生前规划、加强公众教育,令绿色殡葬逐步成为处理骨灰的主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