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辉
香港赤腊角机场禁区内于6月22日发生一宗小型交通意外,两部无人驾驶巴士相撞。
尽管轻微碰撞,两车虽然并无损毁,但事故照片在网上流传后,引发全城议论,不少市民对无人驾驶车(Unmanned Vehicle)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亦怕此事影响社会全面落实无人驾驶的“智慧出行”大计。
“机器代人”是人工智能的目标。无人驾驶便是以机器人代替司机,制造“隐形司机”进行自动出行。在实体世界,驾驶出行时,(1)司机首先制定出行驾驶路线图;(2)然后根据路线图开车,在途中他会听着收音机去了解路面情况,例如接收改路、塞车、封路、恶劣天气等资讯,有需要时便改变行车路线;(3)再者,他在驾驶时会注意其他车辆(及路面突发事件),避免意外发生。事实上,驾驶已日益数码化,司机现时都会充分使用“出行APP”,透过互联网,帮助他们规划路线、了解路面情况等。
无人驾驶的实践是以创科取代司机,把上述三个步骤自动及智能化。就此,应用的环境需要“车联网”基础建设的支撑。“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技术利用车辆上的感测器、无线通讯、大数据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车辆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车辆与云端(Vehicle to Cloud),以及车辆与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之间的互联互通,来提升交通安全、效率和用户体验。
无人驾驶 3步骤自动智能化
无人驾驶可利用“车联网”执行上述的出行三部曲:(1)首先,出行者在开车前可透过V2C通讯系统,告诉云端(“中央大脑”)其规划的行程,“中央大脑”经过分析找出最佳路线,告之无人驾驶车内的“隐形司机”,之后它便接管车辆进行自动导航。(2)在无人驾驶途中,“隐形司机”与云端之间会保持联络,互联互通。它会视乎路面及环境(如天气)状态,适时地绕道,避开预测之阻塞,以减少出行时间延误。(3)“隐形司机”也会利用车上的感应器四围侦测,一旦测到突发事件(例如有动物跳出马路),“隐形司机”便会绕过或煞车,防止意外发生;特别是当两部无人驾驶车在相遇争路(例如在交通路口)时,两者可以利用V2V互换信息,达成协议,避免相撞。
因此,为了推动无人驾驶车发展,必须做好周全的规划。以内地为例,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围绕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等9个方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估两车乏协调 同时起动肇祸
回看此次机场车辆碰撞事故。据报道,两辆车仅为轻微“相吻”(Kiss,擦碰)而已。由此“逆向推理”(Backward Inference),笔者估计两车是在各自行车线上探测到对方,煞了车;然后两车在缺乏协调之下,同一时间尝试从新起动,轻轻向前进,所以速度极慢(约3km/h),而“略略揩揩”(擦碰);但问题是当两部车决定重新启动时,为甚么探测功能失灵呢?又或者它们有无用好内置的V2V功能,实时地互相沟通协调,“互相礼让”?再向后推,两车在途中煞停,反映出车上感应器起到作用,探测到附近(在安全距离以外)有杂物(另一辆车),导致双方触发紧急煞车程序。又再向后推,两车路线规划上有交义点正常不过,但为甚么它们会在同一时间相遇呢?这不禁令笔者怀疑在开车前,V2C中的“中央大脑”预测出错,两车开车时间无协调好,导致两车在交义点差点儿相撞;又或者,在开车途中,“中央大脑”没有做好预算,在适当时候通知两车相撞的可能性,若然有的话当时其中一部车可以停下稍等,让另一部车先行。
机管局速检讨 修正优化系统
政府于2022年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要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除了需要创新科技之外,更加需要创新的氛围。推动创科社会必须要具备“容错”的思维,才能尝试、接受创科带来的“新常态”(New Norm)。笔者支持香港机场管理局的创新政策,勇于采用创新科技,包括率先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笔者认为今次无人车轻微碰撞事件只是小事一宗,各界不要过分担忧,市民亦不用大惊小怪。创科应用系统完全不故障,是很难做得到的,所以在系统设计时要减低错误率及减轻其可导致的影响之外,公司“容错”文化亦非常重要。
今次事件反映出机管局设有“容错”机制,例如在硬件中,无人驾驶巴士的“紧急煞车”系统适时、有效地运作;之后在软件中,工程团队马上检讨整个系统的功能,在不足一星期便找出事故的原因,进行修正及优化,此举反而能为本港无人驾驶发展奠定信心。
【知识库】香港创科发展蓝图 8大策略
•完善创科生态圈,促进上中下游相互发展
•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实现香港“新型工业化”
•丰富创投融资渠道,支持初创和产业发展
•普及创科文化,提升整体社会创科氛围
•充实创科人才资源,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加快香港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步伐,提升市民生活质素
•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善用香港国际化优势,拓展环球创科合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