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飞龙
在香港大学访学期间,我认真研究和思考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与历史角色,当时受电影《十月围城》激发,也受到孙中山香港活动故事的吸引。他的求学与革命思想酝酿都与香港紧密相关。他是古今中西大转折的历史扳道工,笃信中国必须由共和而复兴,必须推翻专制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重造国民自由人格,必须建立现代国家,必须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
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闯关突破的又一关键年份,也是世界历史变迁与秩序转型的全新节点。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共和理想的传播者,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之伟大转变的重要推动者,其政治思想、革命实践、制度创制与精神风范,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与政治史的一座庄严的里程碑。
八二宪法序言第四段对孙中山先生及其共和革命进行了客观评价:其一,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即“废除了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政治精神与制度范式从王朝走向共和的伟大转变,是中国古今之变的分水岭;其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其序言是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与革命成果的高度政治概括与规范表达。序言第一段提到中国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孙中山先生的共和创制就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体现,是中华民族革命与创造精神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道路与遗产有着正当的继承性,并接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完整历史责任。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深刻阐发,将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进行了明确关联。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明确提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岸完全统一,这是对孙中山先生共和复兴事业的当代接力和发展。
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与制度遗产,对共和创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对中国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对民权与民生的创造性阐释,都有着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第一,从民族思想来看,孙中山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局出发,先是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接着提出“五族共和”,进而以中华民族的国族建设为指向,显示其作为革命领袖与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积极思考和行动。
第二,从民主思想来看,孙中山融会西方民主共和与中国古典传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将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试图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规范性基础。
第三,从宪法思想来看,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加入了中国古典治道传统中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努力实现共和政体精神的古今结合与法度平衡,并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宪法实施三部曲,表明其对中国宪制道路展开的清醒而独到的思考。
第四,从国家统一思想来看,孙中山坚持以共和革命统一中国,坚持北伐,反对地方割据和联邦制,承续了中国政治的“大一统”传统。
第五,从政党思想来看,孙中山从早期的会党组织到西方式议会政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列宁主义指导下改造而成的国民党,显示其对政党政治规律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并开启了国共合作的典范与先河。
第六,从国家建设思想来看,孙中山制定的建国大纲,其从欧美考察带来的现代化眼光和规划,以及对国民政府建设的指导与影响,是深刻长远的。
第七,从文化和哲学思想来看,其融合古今中西思想又独到思考,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奉行进化论和唯物论,对民族文化前途充满信心,并有着将中国与世界体系连接起来的哲学视野和政治智慧。
孙中山先生是启蒙革命家,是民族复兴先行者和规划者,是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孙中山先生还是享誉海峡两岸、海内外的革命先贤与思想导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实践遗产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上,孙中山是共同的政治纽带,是爱国统一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现代国家构建上,孙中山的政治哲学与制度思考,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与官僚责任制之完善,仍有一定的启发。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上,孙中山的复兴思想和民生主义,以及“知难行易”的实践哲学,依然有其合理性和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与政治之古今转轨的“伟大扳道工”,作为共和创制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启蒙先行者”,作为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的精神风向标,作为沟通海峡两岸、海内外的共同思想纽带,孙中山先生是不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属于历史,也面向未来。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