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清河
在港深居民往来日益频繁、双城一小时生活圈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连接两地的边境陆路口岸功能和要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的口岸建设主要基于过去的理念和思路,更注重其作为管制区域的通关功能,而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双城生活圈的发展趋势。因此,亟需以服务两地人流大量互动的枢纽思维来重新设计和改造这些口岸,以适应未来的需求。为此,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深圳湾口岸的改造与升级
深圳湾口岸是目前连接港深的重要通道之一,但其功能仍局限于通关,未能充分发挥其周边区域的商业价值。随著深圳地铁13号线的通车以及未来港深西部铁路的连接,深圳湾口岸将成为连接港深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建议港深两地共同谋划深圳湾口岸的改造设计,将其从单一的通关口岸升级为综合性的商业交通枢纽。
首先,深圳湾口岸周边区域是深圳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具备极高的商业开发潜力。通过改造,可以在口岸区域引入商业综合体、酒店、餐饮、娱乐等设施,吸引更多的港深居民在此消费和停留。其次,随著地铁和铁路的连接,深圳湾口岸将成为港深西部的重要交通节点,未来可以在此设立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地铁、铁路、公交、计程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
此外,深圳湾口岸的改造还应注重绿色环保和智慧化。通过引入智慧通关系统、绿色建筑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打造一个现代化、智慧化的口岸示范区,为未来其他口岸的改造提供借鉴。
二、文锦渡和香园围口岸的周边规划
随著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文锦渡和香园围口岸将成为连接港深的重要节点。根据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未来将有香港铁路通达这些口岸,并与深圳已有的地铁形成连接。因此,港深双方应尽早做好接驳的沟通衔接工作,确保交通网络的顺畅连接。
特别是对于香港北部都会区而言,其内部的道路基建尚未完全成熟,而口岸周围恰恰是已经有一些交通基建配套的地区。因此,可以考虑将口岸周围先发展起来,设计一个规划先导计划,将口岸区打造成为北部都会区的“早收”项目。通过优先发展口岸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和居民聚集,带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发展。
在港深双城生活圈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连接两地的边境陆路口岸亟需进行功能升级和改造。通过口岸的改造,不仅可以提升通行效率,还能充分发挥口岸区域的商业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同时,口岸改造还可以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促进港深两地的社会融合。未来,港深双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口岸的升级改造,为双城生活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第⼀执⾏主席、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香港义工联盟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