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志伦
本年度九月的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至本年度十一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并且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定位为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宏观角度至微观角度,从整体教育至学前教育,都是为了建成教育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制定与亿万儿童健康成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信无论是家长,亦或是社会大众,都期盼新一代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香港学前教育能否借鉴国家的先进经验,及早准备及做出相关的规划呢?
有效措施,惠及社会
少子化问题是中国、香港,乃至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指出全中国幼儿园的数量在过去两年内减少2.04万间,2023年关闭的幼儿园多达1.48万间。随著每年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幼儿园关闭将会继续,而招生也将继续面临困难。在这个情况下,学前教育法专设“幼儿园”一章,对幼儿园的规划和举办作出规定。在规划布局上,以科学配置学前教育资源,适当建设农村构建公办幼儿园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学前教育法中最能惠及居民的政策为:新建设的居住区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来配套幼儿园。此项有效的措施能够以科学为原则分配资源,且方便幼儿就近入学。
借鉴先进经验,优化资源配置
在香港,教育局于10月14日发布《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概览2024/25学年》网上版,此文件的数据显示现时全港有约990间幼稚园,较去年少约20间,亦是近年来首次本港幼稚园的总数少于1000间。虽然预测未来数年香港的幼稚园会因少子化而大受影响,但有危才有机。正如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说:“香港在一国两制优势下,机遇仍大于挑战。”,因此,建议有关当局主动配合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方向,并且参考同步落成幼稚园的方案,相信有利于当区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照顾子女的需要。开设或搬迁的幼稚园,都是为了确保有效满足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适切的方案才是让业界软著陆的最佳方法,以科学化数据进行分析,更有利于规划未来教育的需要。
实事求是,认真落实
现阶段局方宜先通过过往人口普查的资料,整理及分析各区适龄学童的数据和趋势。其次,应主动了解各区学校的收生情况,并且寻求非合并或杀校式的出路。同时,教育局应主动与发展局及房屋局保持密切的沟通,让房屋的规划创造更有利生育的条件。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借鉴祖国的宝贵经验,了解相关的规划配套设施,从而找出香港学前教育的新出路亦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长远来说,稳定的出生率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为生育及养育孩子开创有利的条件,及早规划相关政策才能达至社会之福。
(作者系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香港政协青年联会政策研究及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及香港未来教育协会学校联络部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