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 洪为民
洪为民
随著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将在年内开通,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不过加强硬件建设是一方面,同样不能忽略的是软件配套。在软件配套方面,由于粤港澳三地仍存出入境管制,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优化通关安排,成为突破要素流动瓶颈、促进区域融合的务实方向。
今天中国籍港澳居民可以使用回乡证加港澳身份证,无需签证或者签注,不限次数地通过内地和港澳两地的自动过关系统往来内地,十分便利。但是,内地居民和持外国护照的外籍人士就无法享用这种便利。
个人旅游签注﹙G﹚分为三个月一次签注、三个月二次签注、一年一次签注、一年二次签注、一年多次签注﹙限深圳户籍居民﹚五种。三个月一次签注、三个月二次签注、一年一次签注、一年二次签注,持证人每次在香港或澳门停留时间不超过7天。一年多次签注,持证人每周一至周日仅可前往香港1次,每次在香港逗留不超过7天。另外深圳居民的一年多次签注,也限制在一周一行。外籍人士使用外国护照加中国签证过关,必须走人工通道,而且每次签证最多三年,费用也比较贵。
随著大湾区的城市间联系日益密切,大湾区商务及科教人员往返港澳的需求日益频繁。由于香港的低税和国际化生活环境,香港势将成为大湾区国际人才中心。不少的外籍人才定居在香港,但是需要经常往返大湾区。现在的出入境安排对这两种人士都是不便利的。今天如果内地来港人士要短暂居留和工作,即使不受薪,也要申请工作签证,而且门坎高时间长,而很多时候企业更需要的是临时的短期工作,现存体制暂无合法的途径可以申请。
有见及此,我建议:参考“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游证计划”推出由广东省和港澳两地出入境部门联合签发的“大湾区商务科教通行证”(简称“大湾区卡”),供大湾区的商务、科教人士申请。持证人员于大湾区内的出入境可以使用自助通关,也不再需要签证出入境,并可以在大湾区任何一个城市短期(例如六个月)居留并不受薪工作。申请的条件是个人在大湾区内企业或者科教机构任职,有需要经常往返港澳和大湾区。
三地可以以配额制度签发大湾区卡,粤港澳三地可以每地先以1,000人为限,逐步增加配额。其中内地中国公民和需要签证进入港澳的外籍人士可以透过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申请大湾区卡,港澳的外籍人士如果已经有港澳身份证的,可以透过港澳出入境部门申请,而没有身份证的外籍人士,则可直接向外交部驻港澳签证部门申请。
要素流动,以人为先。改善人流效率,促进两地人才交流合作,便利两地机构多方面频密合作,是减低粤港澳大湾区人为隔阻,对标国际湾区的根本举措。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19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