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宋小庄 | 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客座教授
习近平主席指出「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自回归以来,香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良好进展;但同时,社会「分化」「撕裂」等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文列举了香港利益固化藩篱在九个领域的表现形式,帮助读者深化理解香港「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的问题。
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说明中央高度重视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利益固化是香港的一个深层次矛盾,香港深层次矛盾也一定包括利益固化。两者纵横交错,盘根错节。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在「一国两制」下,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是香港社会改革的必由之路,别无其他出路,而中央将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明确「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的具体内涵
「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需要破除两种负面的社会现象:一种现象是阶层固化,另一种现象是利益藩篱。
所谓阶层固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发展变化,社会分出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某些阶层缺乏向上流动的条件,甚至向下流动,最后逐渐形成阶层固化。对于社会经济发生较快变化的时段,用「阶层」描述比用「阶级」描述更为确切。等一切阶层都固化,到了划分阶级的年代,改革可能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总观人类社会,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亦或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社会呈现不同形态,有的是金字塔型,有的是橄榄型,总是可以分层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富人少,穷人多;橄榄型的社会中产较多,富人、穷人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金融或经济危机时期,可能是金字塔的塔尖更尖,富人变少了,但是可能更富了;穷人变穷了,数量也更多了。也可能是橄榄的中间变瘦了,富人也变少了,而且向下流动了;大量的中产也向下流动,由陀螺型的动态稳定变得动态不稳定。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但国与国的关系是如此,一国之内也是如此。一国一地之内,如何分出社会阶层,标准和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分出四层或三层。按四层划分,可以分为特殊得益群体、普通得益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低层群体;按三层划分,可以分为上层群体、中产群体、下层群体。在此用阶层,而不用阶级,经济学家应该是有考虑的。这样划分没有歧视之意,而是表示要对向下流动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对正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描绘,这对香港这样的社会可能是需要的,也是合适的。
所谓利益藩篱,就是获得社会最大利益或处在社会最上层的群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阻止其他社会群体向上流动;若被摊薄利益,就想出各种办法,制造藩篱,如形成垄断、跨行业控制、官商勾结、政策偏颇、制造不当规限和标准,以及在市场上使用制造舆论、散布谣言、搞乱市场等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入的、专业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如果泛泛而谈,必然引起当事者的反击和不必要的争论。
「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对社会的影响
用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来表示目前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之情况,大家未必熟悉两者是什么,如若用其他经济学上的名词来说,可能大家就不陌生了。例如:GDP不增长甚至衰退,贫富悬殊、贫穷家庭增多,失业率增长、基尼系数上升等等,或多或少都表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在香港特区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实际上就是希望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长期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回归以来,中央提出CEPA、「一带一路」倡议、深港合作、河套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等构想,就是希望香港继续对接国家战略,强化「八大中心」地位,抓住各种机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避免出现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等问题。同时,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破除潜在的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等相关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的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不愿意破除,它们不仅大多没有治理能力来应对处理这些情况,还抱有市场会用无形的手帮助解决难题的幻想。这些国家或地方通常就会被美国「盯上」。世界上最关注其他国家「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的可能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了。从CIA网站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国最详尽的关于贫富悬殊的基尼系数资料。世界频频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大多位于东欧、北非、南美、中亚等地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贫富悬殊,基尼系数特别高。通常来说,基尼系数达到0.4,社会就会开始不安定,在0.55以上,社会就非常不安定了。
香港深层次矛盾表现为九个方面
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阶层固化」「利益藩篱」不是同一件事,但有关系。香港的「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可能是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交相为因、互为因果,最终酿成恶果。可以说,前者没有解决,后者就会恶化;前者解决了,后者也会消失或部分消失。反之亦然。对于深层次问题的表现,在此列举九个方面:
一是GDP增长。香港回归祖国近27年,GDP仅增长一倍多,且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恶化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香港并不完全是一个得益者,这个问题值得三思。经济生活水准上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向上流动就意味著生活水准提高,尽管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只要有提高就会抵销差距拉大造成的不满。相反,向下流动的群体或人数多了,社会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GDP增长减速、变缓、甚至退步,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甚至忽略的问题。
与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香港的发展不算慢;但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的发展显得有些慢,好像是「龟兔赛跑」。根据有关机构最新排名,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制造业长期占其GDP的20%,而香港的制造业逐年递减,几乎清零。新加坡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香港虽然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但没有高科技「拳头」产品出口。新加坡的人口比香港少约33%、面积比香港小约52%、水域也更小,但是新加坡人均GDP约8万美元,比香港高66.7%。为什么两者存在如此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二是土地开发。在世界同类城市和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中,香港尚未开发的土地储备高达其陆地面积的70%。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中,鲜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样的土地资源,这还不计算其可以填海造地的水域。《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到交椅洲人工岛将提供1,000公顷土地,这可能是世界最贵的、香港模式的填海造地。但在成本高企、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应当谨记开源节流,不要忘了深港边境禁区还有3,000多公顷的土地,已经多年没有提到了。
香港土地开发比率偏低,保有大量闲置土地资源,这是世界和内地沿海城市难以超越的优势。但在这种前提下,香港土地资源的优势被曲解为劣势,令人费解,也颇有值得研究之处。香港存留不少郊野公园,可以进行低度开发。香港所处的地质地带有大量溶洞,由于缺乏日照,不宜开发为住宅区,但作为小型水库、地下设施、仓储、储油库、特殊场馆、冰上运动场等具有可行性。如果溶洞不算太深,洞顶的空间也可以开发,则可能不失为开创性的建筑了。从某种意义上,香港利用溶洞的空间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新加坡的土地面积较香港显然小,要增加也只有填海造地一途,根本没有土地储备,但仍可以建练油厂,香港可谓自叹不如了。
三是水域开发。香港有相当于其陆地面积160%的水域,且还没有开发。但尚未开发的香港水域的优势还没有发挥。除了海上交通之外,相关水域可以考虑作为香港的海上牧场。《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到「渔农业可持续发展」,但规模较小,难以作为经济产业。关于渔业方面,《施政报告》只提及「在四个新鱼类养殖区分阶段提供新式深海网箱供业界租用」。这四个新鱼类养殖区位于黄竹角海、大鹏湾、外塔门和蒲台,其中率先启用的黄竹角海和大鹏湾鱼类养殖区面积一共只有440公顷(即4.4平方公里),还不到香港整个水域的1/350。渔农自然护理署应当对香港水域进行普查,明确不同水域所适合的养殖类型。施政报告附录《2022年〈施政报告〉指定项目指标的进度》表明「本地海鱼养殖产量在五年内增加100%」,但没有给出基数起点。如果香港的水产养殖业能够成功,可以拉动渔农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制造业空心化。香港制造业逐渐空心化的过程只有二十余年,职位需求也在变动之中,目前还无法建立创新产业。如有创新产业,本来也可以先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可以避免阶层固化。对投资内地的厂家而言,香港可成为研发和市场策划基地,推动产品升级。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可以发展创新的产品。然而产业尚未创新,产品尚未升级,就先被空心化搞没了,影响了香港的出口贸易和经济结构。据统计,香港制造业空心化以7%的速度进行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识之士就提出,香港制造业应走向「智造业」,向产品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资本密集化、技术密集化、内地合作化、市场国际化迈进。如果做到了,就业人口和产值各占30%的香港制造业或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发展。但到本世纪初,香港制造业就基本衰败了。大量制造业工人不得不转行服务业或建筑业谋生,从而产生了这一阶层的固化问题。
相较而言,新加坡有电子、能源化工、以精密工程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制造业占其GDP比重约20%。新加坡还有世界名列前茅的炼油业。制造业空心化的香港现在要实现产业升级,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实现产、学、研结合,尽量缩短研究期,尽快实现量产,伴随香港创新科技的迟来,尽早实现创新产业的勃发。
五是教育和社会职位需求。香港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香港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学校所学」与「社会所用」脱节,对香港社会的职位需求没有反映在学校课程上;学校的课程编排和招生,也没有反映香港的社会需求。对于这个问题,施政报告附录《2022年〈施政报告〉指定项目指标的进度》表示2026/27学年修读STEAM相关学科学生的比例大约为35%,修读「八大中心」相关学科学生的比例达约60%。这可能还是错配了。
「八大中心」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香港重点发展的八个中心或领域,以确保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八大中心」是否需要修读过STEAM相关学科的工作人员,实在是说远了。建设「八大中心」需要核心灵魂人物,即能提出创新构想的、赶超目前亚洲甚至国际最高水准的领袖式人物,不在于是否读过STEAM相关学科。在「八大中心」中也有半数是不需要用到STEAM相关学科的,例如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六是教育宗旨。香港回归后,「爱国主义」教育长期缺位,对于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成为引爆一系列社会运动的诱因。解决这个问题,要经过长期应对才能奏效。《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把「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扩大至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协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推动国民教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对接,在不同层面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都是可行并但愿成功的举措。
七、㓥房问题。香港㓥房问题的「治本方案」:一是提高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二是加大政府兴建廉租屋的规模。即使政府无法提高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但扩大兴建廉租屋规模应该还是可能的。据政府调查,香港有22万人住在11万个㓥房单位中,其中有部分㓥房住户并不贫困。如非贫困户约为10%,则香港㓥房有10万户即20万贫困人口,数量还不算太大。
解决㓥房问题的「治标方案」,就是政府要有对应的政策。但目前㓥房单位面积租金比豪宅单位面积租金还要高,极不合理。政府限制㓥房租金加价,并不能应对此种现象。其实,在政府扩大兴建廉租屋规模的同时,㓥房住户是有所期盼的,而㓥房业主是有负面期待的。但如现在一个单位若干㓥房租金的总和可以远高于同区相同单位的租金,这就会给㓥房业主相反的期待,以为政府并未消除㓥房业的政策,香港㓥房仍会长期保留并存在,成为香港房屋政策的一个补充或标志。这是不应该有的误导。政府如要正面引导,需有其他更积极的限制。譬如,加上改建㓥房的部分成本后,一个单位若干㓥房租金的总和不得高于同区相同单位的租金。
八、金融业。2022年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对能否实现反超应有充分信心和相应安排。《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除了提出股票市场的改革外,还可以考虑债券市场;除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大湾区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外,还可以考虑阿拉伯国家金融,这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针对大湾区合作的部分也可以做得更具体一些,令即使不在香港定居的大湾区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金融服务。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把这个地位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样可以极大地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维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九、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的地位是需要保留的独特优势,但遭到美国的无理破坏。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香港应当表示反对,并向世界说明美国是无理取闹的。香港在法律上并非只能处于劣势、保持守势,而应当敢于有效反击美英等国反华势力对香港的无理攻击和非法制裁。这样国际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同情和支持香港,再加上国家的鼎力协助,香港收复失地是指日可待的。这也是香港对「一国两制」的贡献。
结语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为此,香港应当调查研究,对「阶层固化」「利益藩篱」「深层次矛盾」等疑难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让广大市民对此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这样政府的改革才能得到市民的支持和拥护。在中央和香港市民支持的基础上,政府就可以积极采取统筹兼顾、多管齐下、逐个破除各种藩篱的政策,防范阶层固化,解决深层次矛盾,恢复香港的潜在活力和竞争力,纠正香港回归前遗留下来的所谓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补全回归前遗留下来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及有关公务员体制的短板,更好维护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