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今年11月9日至21日举行。连日来,香港点燃“全运热”,湾区同心共赴约。
在8月2日举行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委会倒计时100日活动(香港赛区)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致辞中表示,特区政府将以最高标准完善场馆设施、赛事组织及安全保障,向全国展现湾区风采,向世界彰显中国实力。
十五运会有34个竞赛项目及23个群众赛事活动,香港承办其中8个竞赛项目。七人榄球、剑击及男子手球将于启德体育园举行,其他项目包括男子22岁以下篮球、单车、高尔夫球、三项铁人及沙滩排球。群众赛事活动保龄球将于本月举行。
体育比赛是竞技,也是绽放魅力的机会,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深度融合的全新尝试,可遇难求,意义非凡。香港能不能抓住机会办好这次盛会,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
如何释放活力
为迎接倒数100日,香港赛区早前举办“全民共创百万公里大挑战”,吸引逾22000人次参与,累积完成999900公里的距离。在“百日倒计时”当天,现场各代表合力完成最后100公里。
这个“双百”的活动,从时间轴线看,是一场用时多日的冲刺;从空间的轴线看,是一次齐心协力的合作。活动设计者和参与者共同释放了这样的信号:握指能成拳,同频可共振。
香港这座城市之所以始终充满活力,密码正在于“握指”和“同频”。香港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海渔村,正是因为一代代香港人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的拼劲,才屡闯难关,逢变必兴;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阶层、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同心,才令香港这个家其乐融融、活力凸显。
一场体育比赛,展现城市的活力;一个城市的活力,青春风采更加迷人。笔者留意到,在“迎盛会”的活动中,“青春身影”特别抢眼。
在康文署8月3日举办的“全民运动日”活动中,巴黎奥运重剑金牌得主江旻憓、三届亚运公路单车金牌得主黄金宝等亮相九龙公园体育馆,与市民热情互动,现场欢声笑语,令人难忘——这是“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高度契合。
笔者还留意到,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于8月3日在西沙GO PARK举行“G21+2 青年季”粤港十五运嘉年华启动仪式,吸引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发起人及执行主席、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告诉笔者,西沙GOPARK项目今年正式开幕以来,每周吸引8-10 万公众人次,成为香港近年最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综合发展项目。——“青春力量”与“城市活力”双融双促。
笔者更留意到,十五运会志愿者招募异常火爆,约3万人报名,目前招募约1.8万名志愿者,创下香港历届大型活动志愿者团队规模之最;同时有2000余名18岁以下香港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计划。——“香港热情”与“体育盛会”碰撞出流光溢彩。
如何增加引力
十五运会奖牌的设计名为“同心跃”。奖牌的挂环加入“同心结”设计,其灵感汲取自港珠澳大桥,展示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共融发展理念。此次奖牌设计也有香港设计师参与。
十五运会火炬的设计名为“绽放”。设计灵感源自会徽“同心礼花”。一个手柄,寓意岭南文化“同根同源”;木棉、洋紫荆、莲花花瓣交迭,寓意“粤港澳三地融合”。
十五运会作为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两项跨境赛事尤其引人关注。其一,马拉松赛将从深圳启程,经深圳湾口岸、深圳湾大桥进入本港元朗区域,再通过港深西部公路折返。其二,公路自行车赛则从珠海出发,途经澳门、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大屿山后折返珠海。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本届赛事首度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不仅是国家顶级综合运动盛事,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向而行,融合发展。从“迎盛会”的热潮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粤港澳三地越走越近,相互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从历史的视角看,港澳作为岭南地区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纳入中国版图,港澳与广东话同音、书同文、人同种。“树高千尺,不忘其根”,粤港澳本是“一家人”,理应“一家亲”。
从现实的视角看,港澳与广东省的经济联系深厚且广泛,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的共同家园,随著“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三地浑然一体、熔于一炉,将不断紧密。
体育赛事为媒,三地共启“全运时刻”;湾区融合发展,辐射经济巨大潜力。一场体育盛会共同书写了中国高貭量发展重要引擎的荣光和前景。
如何形成合力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对于香港来说,不仅要把赛事办得圆满,更重要的是,应透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形成推动香港发展的合力。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著力:
其一,历练承办复杂赛事的实战能力。香港正在打造“盛事之都”,推展“盛事经济”,这就需要超强的组织能力。十五运会的马拉松和公路自行车两项赛事首次跨境举办,这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构建“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新模式;需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新举措;需要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香港若能在这些方面积极实践,有所突破,将为未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和其他大型活动积累重要经验。
其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香港承办的项目,将巧妙串联起香港的诸多地标建筑和旅游胜地,展示香港多元文化的城市魅力;同时,赛事也将吸引内地和国外的观众来港观赛。如何让“流量”变“留量”、“旺丁又旺财”?旅游、会展、零售、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行业都应共同思考探索这个问题,争取效益最大化。
其三,说好中国香港故事。香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化大都市,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香港经常被美西方抹黑。中国是体育强国,十五运会的许多比赛项目代表著国际一流水准,香港应提前做好预热,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来港观赛,让他们利用观赛的机会,了解真实的香港,重拾对香港的信心。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要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大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大湾区建设步伐。
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国家体育盛事,正是“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具体实践,香港特区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十五运会的高涨热情和积极行动,令人看到了“联通”带来的活力、引力、合力,这是一个好势头;接下来,还应把“十五运会”这篇文章继续做大做深做透。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