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梁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创新科技中心,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始终保持独特优势。特区政府最新发布的《香港营商环境报告》充分展示了香港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当前,香港正处于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大湾区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需要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和内地经济转型的双重挑战。如何在这复杂环境中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将直接影响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向。
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作为区域核心城市,香港与内地通过CEPA等机制深化合作,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物流运输等领域形成优势互补。"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充分证明了大湾区的创新活力。香港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蓬勃发展,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约1000家跃升至2024年的4700家,增长近四倍。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显示香港正成功转型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要进一步释放大湾区的协同效应,香港需要重点加强产业链协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等新兴领域,将香港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制造业基础有机结合。同时,推动跨境要素自由流动,包括资金、数据和人才的便捷流通,将有助于构建更具活力的大湾区共同市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角色,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同时吸引国际资本进入大湾区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房地产市场调整、消费增长放缓等结构性问题可能对香港的传统业务领域产生影响。然而,内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也为香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香港需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传统行业的过度依赖,积极开拓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在金融领域,强化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开发更多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不仅可以服务国家战略,也能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随著内地消费升级,香港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将在大湾区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香港企业应该把握这一趋势,将优质服务拓展至更广阔的内地市场。
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化对香港经济构成严峻挑战。美国对华政策的持续强硬,特别是可能重启的高关税政策,将对香港的转口贸易造成压力。西方国家推动的"去风险化"战略也可能影响跨国企业在港的营商信心。然而,数据显示国际资本仍然看好香港的长期价值。2024年驻港外资公司数量同比增长10%,达到9960家,这一数字充分说明香港的国际吸引力。香港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75%的在港美企认为香港仍是亚洲最具竞争力的商业枢纽之一,83%的受访者对香港法治环境保持信心。面对这些挑战,香港需要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深化与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的金融合作,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香港可以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在国际博弈中定位为"中立第三方平台",为跨国企业提供进入亚洲市场的安全通道。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机制,也能帮助香港减轻单边主义政策的冲击。
展望未来,香港需要坚定不移地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八大中心的建设规划,包括四个传统中心和四个新兴中心,为香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创新科技产业要持续发力,把握人工智能、第三代互联网等技术革命的机遇。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将提升香港的软实力,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定位则能强化香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特区政府推出的各项支援措施,如"BUD专项基金"和企业数码转型资助计划,都在为企业应对挑战提供有力支持。香港只要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与全球经济趋势,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区位优势,就一定能够在变革中开创更加繁荣的未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香港更需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以创新的思维开拓进取,让"东方之珠"在新的发展阶段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荣誉会董,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