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勇
现时正值“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地区治理体系的深化改革尤为关键。由区议会、“三会”与关爱队组成的“三驾马车”,正逐步形成具规模的地区治理架构,承载着回应民情、服务社区的重任。笔者对政府积极完善制度表示认同,亦希望在落实层面更见细致与温度。
民青局局长表示,三者的角色分工已有明确界定,联动机制亦逐步完善,但制度之下更重要是“人”的参与与“情”的连系。三驾马车若要真正协同并进,不能仅止于整合架构,更需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互信与默契。尤其社区需求日趋复杂,单靠行政指令或制度安排是远远不够,还有赖于每位区议员、三会成员与关爱队义工处理问题时主动投入情感,灵活应变。
关爱队全面启动以来,截至今年六月底,已合共探访约530,000万个长者户和其他有需要住户,并提供约76,000次简单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务。无论是突发事故的快速应对,还是平日深入长者、基层住户的上门探访,也确实展现了回应社区潜在问题的敏锐度与能力。然而,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服务质素仍有提升空间。当前的关爱服务,虽已涵盖维修、清洁、探访与活动筹办等内容,但若要真正成为居民信赖的社区支援网络,还需要更专业化与持续性的服务,尤其是在精神健康、长者照护、家庭支援等层面。
此外,我们希望政府参考内地与新加坡的良好经验,例如设立“一窗式”社区服务平台——这是极具潜力的方向,香港人口密集、发展节奏快速,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期望已不再只是“有”,而是“快”、“准”、“人性化”。若能在社区层面整合不同部门服务,让市民能在一站之内获得多项支援,不仅能提升治理效率,更可大大方便基层市民享用政府服务。当然,创新制度不能一蹴而就,需因地制宜,逐步试点推行,才能在资源与成效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建制度、强架构之余,我们更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有温度的联系,加强互相信任。在现有的地区治理体系下,基层治理的基石已逐步完善,未来如何透过政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发挥所长、彼此补位,将成为三驾马车能否顺利前行的关键。
地区治理无小事,民生福祉见真章。香港的治理故事,从来不只由政府撰写,也是市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成果。愿我们在这条由治及兴的路上,让制度与人心同行,让服务与关爱并进,为社区注入更多力量,也为香港的未来添上更多希望。
(作者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