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詹奕嘉 邓瑞璇

击槌开路英歌豪迈、锣鼓喧天醒狮起舞、劈波斩浪龙舟竞渡……近年来,越来越多岭南民俗从小众传承发展为大众实践,经历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华丽蜕变。醒狮、龙舟、英歌等持续火爆出圈,成为流量担当。
这些原本偏处一隅的传统文化为何会火遍全国甚至远播海外?从沉寂到“顶流”,它们到底做对了什么?这些非遗能否一直“火”下去?
近三年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十余次往返广州、佛山、东莞、汕头、揭阳等地采访这一课题。
在我们眼中,岭南非遗成为“顶流”,离不开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更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非遗进校园”、用好新型网络传播平台的扎实工夫。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需从常态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维度采取更多有力举措,助力更多非遗项目把“泼天流量”变为“长期红利”,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火得出乎意料
每逢节日和庆典,在广东总能看见醒狮欢腾的场景。铿锵锣鼓声中,雄狮或腾跃翻飞、或摇首摆尾,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这项传统技艺进入众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早已成为“最广东”的文化符号之一。
而当荔枝挂红、粽叶飘香的时节到来,水网密布的广东开始出现另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江河湖海一艘艘色彩斑斓、造型威武的龙舟闪亮登场,桨手奋楫击鼓,河岸上鞭炮声、喝彩声震耳欲聋。
《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腊八到正月十五期间,非遗相关内容总播放量1679亿,广东民俗英歌和舞狮分别以39亿和25亿成为视频播放量的第二和第五名。今年端午时节,佛山市南海区的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登上多个网络平台热搜榜单,拉动消费超8.32亿元。
数据之外,这几项非遗堪称“顶流”,引发不少“出乎意料”的社会效应。
各界受众的观赏热情出乎意料。
英歌一响,万人空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英歌,被许多网友称为“春节必看的传统艺术盛宴”和“最强过年气氛组”。记者多次目睹潮汕地区的英歌巡演,现场不少人跟着英歌队员的节奏鼓掌呐喊,甚至一路追着英歌队拍摄。
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英歌队教练陈宋琪告诉记者,他练习、传授英歌舞30多年,此前几乎未曾见过有省外游客跑到村里看英歌。而这几年,越来越多北京、山东、吉林、安徽等地的游客来到现场,只为一睹英歌真容。
农历三月至农历八月,“扒龙舟”在广东省内各地接连上演。佛山南海的盐步老龙,沿袭着400多年来的约定,与广州泮塘的龙舟来一场“走亲戚”。在东莞望牛墩,来自各个村子的17条龙舟汇聚在熟悉的家乡河道上,劈波斩浪奋楫争先。
更令网友热血沸腾的,是佛山叠滘龙舟。当地人秉承“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精神,将龙舟竞渡演绎成水上版“速度与激情”。莫说现场观赛,哪怕是想看叠滘龙舟夜训,挤进去也不容易。桌椅梯子,楼上树上,“能踮脚的位置都‘长’满了人”。
年轻一代的参与热度出乎意料。
近年来,广东民俗传承队伍不断扩大,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趋势。广东省文旅厅数据显示,仅广州一市就有醒狮队伍405支,传承人超过1万人,其中职业醒狮表演演员近2000人。
盛夏时节,第九届广州青少年醒狮表演赛选拔赛正在广州各个区火热进行。鼓点铿锵、雄狮灵动,一招一式中透着“雄狮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赵伟斌欣慰不已。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醒狮的推广与传承。透过这些稚嫩臂膀稳稳托起狮头的动作,赵伟斌看到年轻一代正在托起非遗的未来。
端午时节,岭南水乡进入“龙舟时间”。晚上加班加点训练的龙舟队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东莞小伙古炳杨说:“我十五六岁就跟着长辈们参加龙舟活动,能够以运动员的身份赛龙舟,非常自豪。”
无论醒狮、龙舟还是英歌,练起来都是又苦又累又受罪的差事。哪怕是在深冬时节的晚上,两个钟头英歌跳下来也会汗流浃背。盛夏酷暑之际,英歌队员们训练完更是跟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但乐在其中的年轻人,无不像着了魔一样爱上这些非遗。潮阳塔馆英歌队队员蔡泽鑫从上幼儿园时就跟着大人跳英歌,如今到广州上大学后也没有放弃练习。一到寒暑假,他便急着返乡归队训练。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周翊翔,因为怀孕生娃离开了一段时间:“有时做梦都在跳英歌,它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外交流的传播效果出乎意料。
这些来自岭南的非遗“出圈”更“出海”。连续两年,广东英歌队受邀前往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参加“欢乐春节”活动。所到之处,不但吸引着外国观众一路追随围观,更带动不少人随着节奏律动起来。
“我很喜欢英歌舞,表演者的装扮非常漂亮,带有独特的文化印记,演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年味。”德国观众安娜·布莱特说。
龙舟的传承根系,早已跨越海峡、远涉重洋。当船桨搅动碧波,语言障碍消融在整齐的鼓点里,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融入激扬飞溅的晶莹浪花中。在YouTube、TikTok等海外视频平台,“Dragon Boat Festival”“Dragon Boat”等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亿次,屡屡引发热议。
今年6月,“你好·中国”2025剑桥龙舟节在英国剑桥举行,12支队伍齐聚剑河。作为唯一一支来自中国的代表队,汕头潮阳的和平下宫妈祖和兴龙舟队参加比赛并夺得冠军。队长蔡田丰说:“我们在角逐和交流中收获很多,也让外国朋友更了解中国龙舟、端午节等传统文化”。
“我相信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看到这种传统与剑桥产生联结,感觉非常好。”剑桥市民埃迪说。
传承“做足工夫”
每到潮汕地区采访,记者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时,当地人总会大手一挥:“不急,先喝杯茶!”
茶盅、瓷杯、单丛,工序繁复、细节满满的工夫茶是潮汕人的生活标配。而“工夫”二字也是不少非遗的精髓所在:为求精细、精致、精美而颇费周章、不惜工时。
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一致认为,醒狮、龙舟、英歌如此火爆,既与其本身表演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震撼力密切相关,也与地方坚持党政主导、加强部门协作、开展社会动员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在基层一线、在青年群体、在网络平台上“做足工夫”,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是众多民俗焕发出“既老又潮”生命力的密码。
工夫在基层,整合各类资源支持非遗落地生根。
“非遗在社区”,这是记者采访时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广东多地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政策体系、人员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为非遗传承提供全面系统的机制保障。
记者2023年初到西门女子英歌队采访时,这支队伍因场地受限不得不与社区老人理事会合用办公场地。当地街道和社区发动社会力量捐资相助,英歌队很快有了单独的办公场所。在此助力下,大部分英歌队在2023年、2024年都进行了招新,大量新生血液参与到英歌培训中来。
“随着近几年大力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潮阳英歌队伍已发展至130多支。”潮阳区文化馆馆长杨东贵说。
工夫在青年,“从娃娃抓起”推动非遗代际传承。
传统民俗要生发持久生命力,代代传承是关键。广东省教育厅发动全省各级学校,将非遗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广泛推动“非遗进校园”。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跳的不是传统的广播体操,而是马步、插步、麒麟步等融合了广东醒狮基本技艺的“醒狮操”。这套特色非遗操已经在学校开展了近十年。每周二下午,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们,在赵伟斌的指导下擂鼓、蹲马步、举狮头……这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时间,也是龙狮队的训练日常。
近年来,广州全市有近200所学校开展醒狮特色活动或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认识、爱上这项传统活动。
此前绝大多数英歌队都依托于乡村民俗活动,只有本村人参加,特别容易因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出现人才“断档”。而今,“非遗进校园”让情况悄然改变,越来越多队伍靠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实现了新陈代谢。
“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至少有一千人,每年招新时都报名火热。”西门女子英歌队、塔馆英歌队教练陈坍鹏说。今年7月中考放榜之后,他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表示参与中考的队员们练了英歌之后体育成绩都很不错,“传承和学习两不误,家长们都很支持”。
工夫在线上,善用新平台新渠道壮大传播声量。
方寸屏幕间,岭南非遗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界生长。这些根植岭南的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广东龙舟火爆的背后,就有短视频直播的助力。每到端午节,“广东人有了自己的水上F1”“广东龙舟的颠超乎你想象”等话题便频频登上热搜,“广东赛龙舟输了跪祠堂”“房东运动会又来了”等网络热梗也广泛流传。
据广东省文旅厅统计,截至2025年初,广东共计18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抖音平台,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817亿次,其中英歌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5亿次,评论量超3000万条,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在铜盂老溪西英歌队中扮演“时迁”舞蛇的陈志辉,因身材壮硕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肥蛇”。他曾向记者表达对媒体和直播平台的感谢:“没人报道没有直播,我们照样会跳英歌,非遗照样能在乡里传承。但有了新闻报道和直播推广,才会有更多人看到、认识英歌,让英歌成了全国性的文化热点。”
“流量不是目的,而是让传统文化重回主流视野的手段。”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感慨地说,“年轻人频频为英歌视频点赞,体现着他们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认同”。
由“爆火”向“长红”
当一项项非遗在时代舞臺上绽放光彩、引爆大众热情,如何更好满足大众的观赏需求,让文化滋养人心?如何让突如其来的“泼天流量”转化为滋养非遗生长的不竭动力?
这提醒着从业者、相关部门思考非遗持续传承发展的深层命题。在记者的思考中,答案或许是,持续多维度推动更多非遗的系统性活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非遗表演更加常态化。
今年春节期间,一场英歌巡游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有的游客不遵守秩序推开围栏,有游客在网上直呼体验感非常差。当数以万计的群众涌入村镇观看龙舟比赛,一些人上树爬楼寻找“最佳观赏位置”的做法也令人心惊胆战。
面对大众的热切期待,一些地方尝试突破传统节庆的非遗民俗展演时空限制,加大常态化展演力度,如潮阳区已在重要景点定期举行“潮阳英歌大牌秀”英歌表演活动。
广东省文旅厅非遗处有关负责人谈到,短期来看应及时主动向各方游客发布民俗活动公共服务信息,中期应不断提升城市交通、住宿等公共服务水平,长期则需从文旅角度完善全域统筹规划,丰富产品选择和出行体验。
让非遗呈现更加多元化。
舞剧《醒·狮》融合广东狮鼓、木鱼说唱、南拳等南粤非遗元素,通过舞剧的艺术形式将广东醒狮呈现在舞臺上;舞剧《龙·舟》以龙舟竞渡为灵感来源,通过当代舞展现湾区青年同舟共济、奋勇向前的精气神;舞剧《英歌》则以英歌为载体,融合侨批、嵌瓷、木雕等潮汕文化元素,展现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家国大义……近年来,广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岭南三部曲持续“出圈”。
通过打造品牌、孵化产业、产品开发、市场运作等方式,让非遗演化出新的社会功能和表达方式,是不少受访者的共同期待。
为更好挖掘英歌舞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潮汕多地正积极开发英歌文创产品、推出英歌舞主题系列服装、谋划建设潮阳英歌文化广场,推动英歌舞等非遗文化知识普及,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创新化表达和产业化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潮剧院一团团长林燕云看来,非遗传承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必须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寻找更多提高非遗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方法举措。
让非遗传播更加国际化。
要想让丰富的非遗真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还需构建更立体的国际传播体系,深化交流互访、创新展演形式、推动联合申遗。
以龙舟文化为例,当前国际传播多依托体育赛事,可探索新的传播路径与形式,开展龙舟文化体验、龙舟文化讲座等,让更多外国友人由“看热闹”转向“悟门道”,进入“沉浸式的文化对话”。
去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认为,在海外有传播基础的非遗不止一项,可考虑与重点国家合作共同申报、将更多民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可与素有英歌“第二故乡”美誉的泰国启动联合申遗。
可以畅想,这些肇始于中国的古老民俗,历经成百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在跨越国界的文明交流互鉴中,驶向更加辽阔的世界海洋。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舞狮人、执桨手、击槌者循着前辈们的轨迹,在不同文化交融汇聚的长河中激荡出新的时代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