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下,青年人才是其中关键一环。事实上,本港新一代不少年轻学生对科创充满热忱,期望能以自己的热情与创意,为未来科创愿景持续贡献力量。今年19岁的香港信义会信义中学中六毕业生望月谦(Ken),开发出「A-EYE」人工智能(AI)视障人士购物助理,先后获得多个本地及国际性重要科创奖项。他希望透过将创新意念落实,让更多弱势群体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并强调实现创科理想往往始于勇敢的尝试,形容自己会以「疯狂」心态将所有精力投放于研发中,「只因为我希望作品能真正帮助到别人。」
藉「A-EYE」作品,Ken去年底赢得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学生创新(高中)金奖,又于文莱举行的2024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得到高中组金奖;至今年6月更获选为「年度最佳创科达人」。其科创之路始于中三时透过YouTube影片自学编程;当时正值疫情,网课影响不少学生学习动机,他利用这段时间,发掘出兴趣与天赋。

爱上编程因「没有标准答案」
Ken与香港文汇报分享时笑言,最初对程式码满屏的复杂画面亦感排斥,但抱着「玩玩看」心态接触后,发现编程的自由与创造力令人着迷。「编程没有标准答案,只要逻辑正确,就能实现创意,这种自由度让我爱上了它。」除了YouTube,他还通过网络学习其他程式设计师的开源码,从中获得灵感。学编程不仅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他学会在遇到问题时不轻易放弃,「编程教会我,无论多复杂的问题,只要耐心寻找方法,就一定能解决。」
与对手交流比奖项更宝贵
透过义工活动,Ken亦结识了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张泽松,在其介绍下参加城大相关课程,进一步学习到图像识别、AI和物联网(IoT)技术,并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科创专业朋友,从交流中获益良多。
Ken相信,透过科创赛事能「寓赛于学」,虽然如今荣誉满满,但原来其首次参赛时成绩欠佳并因此深感失落。后来他逐渐明白,每名评审都有自身的喜好或想法,比赛结果并不能定义其研发成品的价值,因此他会更专注于完善产品本身,不会太在意输赢,「参赛的目的,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我的产品,并通过他们的反馈来改进。」他还提到,比奖项更宝贵的是,在过程中结识的朋友和对手,藉彼此交流切磋让他学到了许多。

对编程与AI的兴趣,是Ken持续投入科创的最大原因,「当你对一件事感兴趣时,就会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尝试,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放弃。」他强调,创新过程中最重要是认清目标,并坚信努力是有意义的,「只要你相信自己最终能做到,就能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坚持下去。」为此他会以「疯狂」心态,投入所有精力进行研发,希望能得出真正帮到别人的作品。
盼为国家科技发展出一分力
本身是中日混血儿的Ken,于香港土生土长,对国家有浓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亦特别关注内地近年在AI领域的飞速进步,「网络上有句话:『AI的竞争,主要是中国的中国人和美国的中国人之间的较量。』作为中国香港青年,我希望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一分力。」他自豪地说。
作为国际化城市,香港在培育创科人才方面充满潜力。Ken认为,有志科创的香港青少年,应更主动把握新兴科技的机遇,与世界接轨,争取超越其他地区的成绩,「香港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可便利地接触全球最新事物,我们如能好好把握这些优势发挥所长,便可帮助推动香港和国家科技进步。」
即将步入升大学阶段,Ken于文凭试(DSE)放榜前已藉科技发明佳绩,透过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获城大电机工程学系取录,他希望能结合大学资源,钻研更多硬件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在未来创立自己的公司,专注于AI领域,将科技应用于改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