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仕楠
昨天(7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继2021年后再次发布《香港营商环境报告》,详尽梳理了本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国际联通、区域协同、科创生态等,为本地和外来企业、投资者、创科人才带来信心与启示。作为资深营销科技从业者,笔者深感香港正处于新一轮科技经济革命的关键节点。
报告指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国两制”保障下的法治环境、资讯自由流通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一独特框架为创科产业汇聚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作为深度连接内地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香港“内联外通”角色吃重,尤其契合当下科技产业“全球协作、本地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香港正积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突破口深化“内联”,旨在共享内地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及丰富的创科资源。报告提及的CEPA、深港创新及科技合作区、中试检测产业等举措,有效为本地科技企业降低了创新门槛,创造了低成本试错和快速成果转化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强化“外通”的战略指引下,香港正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航运、专业服务等核心平台功能,并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世界级融资平台,不仅协助中国及亚洲企业“走出去”,也积极吸纳海外先进技术与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特别强调香港聚焦“八大中心”建设的战略方向,覆盖国际创新科技、金融、文化艺术等关键领域。过去两年,本港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Web3.0等新兴赛道动作频频,通过出臺新政策与加大投入,积极推动InnoHK创新平台、生命健康科学园、智慧城市基建、AI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这些部署既精准回应了全球科技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演进的潮流,也为本地年轻人才和创业者开辟了更广阔多元的发展机遇。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香港科创生态的完善仍面临“三重门槛”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全球创科人才竞争加剧,要想持续吸引并留住顶尖科研及创业人才,仍需完善签证政策、税务优惠、生活配套等环节。其次,目前科创企业的融资结构尚显单一,过度依赖传统资本市场,亟需拓展创投、天使轮及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再者,香港与内地在制度衔接、标准协同上仍有提升空间,两地需加强协作,以促进创科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规模化应用。
总括而言,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香港科创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更传递出清晰的政策信号:香港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际化、法治化等核心价值,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为双引擎,全力驱动创新增长。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只要特区政府携手社会各界持续秉持开放、务实、协作的精神,香港必能在全球科创浪潮中勇立潮头、再创高峰。
(作者系“就是敢言”成员、香港青年联会会董、香港大学创科学院督导委员会委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