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东
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战略使命,推动其发展为亚洲乃至全球创科枢纽。过去数年,香港创科经历“周密布局”打基础、“良好开局”见成效,现正迈向“破局”新里程。
顶层布局构建全方位生态
特区政府2022年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四大方向,从顶层设计为创科发展制订清晰发展路径和系统战略规划。
目前香港已基本形成以“三大创科园区”与“五大公营研发机构”为骨干的发展格局。在现有两大创科园区(科学园及数码港)的基础上,随着河套香港园区今年稍后正式开园,连同邻近新田科技城创科用地,落实“北中南”三大创科园区格局。同时,围绕国家和香港重点发展的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微电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重塑香港公营科研机构布局,确立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以及即将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及生命健康研发院为“五大公营研发机构”。
人工智能作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我们今年已将其提升至关键产业的战略层面,人工智能研发院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连同新设的生命健康研发院及微电子研发院,三大研发机构将极大强化相关前沿领域的科研及转化能力,以科创驱动产业发展。
我们持续大力支持香港重点创科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推动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目前,Health@InnoHK及AIR@InnoHK两大平台汇聚约30个研发中心, SEAM@InnoHK第三个平台亦正筹建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亦持续深化,充分展现香港布局创科的长远视野。
致力破局发展河套合作区
特区政府以三大百亿计划驱动产业链协同发展:2023年推出“产学研1+计划”鼓励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激励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已批出近50个项目,撬动逾20亿港元资助;2024年“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支援策略性产业的企业在港设立新智能生产设施,落地不足一年便迎来第三个获批支持项目;2024年宣布设立“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致力打通中下游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脉络。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破局关键节点。特区政府2024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阐明园区发展方向、策略和目标。除了加快建设园区硬件配套外,我们会善用“一国两制”和“一区两园”独特优势,探讨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通,推动人员、物资、资金、数据便捷流通。同步加速新田科技城开发,为北部都会区注入创科动能。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需著力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扶持初创企业做大做强,协助传统制造业运用创科升级转型;同时,在资金投放、土地供应、人力资源及制度革新上寻求突破,以实现新实体经济发展目标。

创科就业人数11年扩增逾五成
香港创科生态正经历历史性转变,我们立足世界百强大学的上游科研优势,正全力补强中游转化与下游产业链。多项国际评级彰显成效:在《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位列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体之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于《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二;《2024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科技领域跃居全球第三。
研发投入与产业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本地研发总开支十年间从167亿增至33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1.11%创新高;2023年“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发展增加值达768亿港元,较上一年增7.6%,占本地生产总值2.6%;创科就业人数自2014年35,500人扩增逾五成至55,100人。
特区政府积极引进创科企业落户,创科及工业局已为超过2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落户或扩展业务提供支援,其中多家引进企业已陆续在港上市。
香港亦成功主办多场国际创科盛事,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国际创科营商周,以及香港桂冠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周等高端盛会。
香港创科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之势。随着顶层设计、基建布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加上积极对接国家发展策略与深化内地创科合作,未来将坚定贯彻“以人才推动科技,以科技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的战略循环,开拓经济发展新格局,践行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
(作者系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8月号)